分卷阅读69(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太多了玉如意,玛瑙枕;王夫人、薛姨妈多了玉如意。而黛玉跟三春只有宫扇和珠子。李莞跟王熙凤是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

因为黛玉不在,而林家跟李莞两口子的关系最是要好。因此,黛玉的那份节礼由李莞代其保管。

从这个节礼上可以看出,贾元春在撮合宝玉跟宝钗。单单他俩的东西是一样多。除了长辈,底下的小辈,包括黛玉、三春的节礼都没有宝玉和宝钗多。

在元春省亲之时,府里的诸位姐妹都写了诗。宝钗的《凝晖钟瑞》可谓拍马屁的典范之作,诗里面各种大夸特夸贾元春。

比如“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这句诗,说贾元春又有文采,又有孝心。还有“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薛宝钗说贾元春的文采到了成仙的地步了,说她自己自惭形秽。

其余诸人写的诗也写出了喜迎元妃省亲之情,但是还是按照诗歌在写。林妹妹那首《世外仙源》也写得很美。“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公车过往频。”其实也可以看出,林妹妹在元妃省亲时的喜悦。这种喜悦是自然而然,有感而发的。

对比宝钗写的不遗余力吹贾元春文采成仙,让人惭愧,孝心感人的句子。宝钗这个时候已经断然抛弃了对诗歌意境的追求了。

贾元春对薛宝钗的深刻印象,应该就是省亲的时候。元春想撮合宝玉跟宝钗也很好理解,因为宝钗已经及笄了,正是议亲的时候了。

李莞收好元春给黛玉的节礼。她磕她喜欢的CP就好。旁的就安静吃瓜了。

其实元春搓不搓和就那样了。老太太、贾政不松口,宝钗就进不了贾家的门。

清虚观打醮那天,来了个张爷爷。

那张爷爷原是替荣国公出家的道士,太上皇曾经亲口呼他“大幻仙人”。如今张爷爷掌着“道录司”的印,这个印似乎是管着全天下的道士。当今圣上又封其为“终了真人”。王公贵族们都喊这位张道士“神仙”。

不过,这位张道士见到李莞并没有特别的反应,不似马道婆见鬼那般。这反倒让李莞有些怀疑这位张爷爷的道行了。

张道士跟贾母一番寒暄后。贾母将宝玉喊到张道士跟前。那张道士说宝玉跟老荣国公长得一模一样。说着,张道士还落泪了。

李莞从这里看出,张道士大概就是跟世家、皇家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已。道家讲究清静无为,道人更是需要清心寡欲。既然替老荣国公出家,那就好好出家。

但是张道士此时哭得稀里哗啦,说他感恩也好,念旧也罢,不过是六根不净的表现。

贾母被触到了,也泪流满面,说她的这些儿子孙子里面,只有宝玉像他爷爷。

那张道士又说,他看到了一个姑娘,十五岁了,生得好,又聪慧,根基家当也好,想给宝玉做媒。

李莞的嘴角不自觉抬起来了。这个张道士倒像是搞婚介的,一个出家人竟然给人介绍对象。

这场清虚观打醮是贾元春安排的。贾元春又在节礼的分配上表了态,她站金玉良缘。

李莞推测,张道士八成是贾元春授意来给宝玉和宝钗做媒的。

贾母的回应又一次让李莞见证了太极高手的操作。贾母道:“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定亲。”

李莞在一旁听着都快笑出声了。贾元春用道士做媒,贾母就用和尚说的话给怼回去。

贾母又说:“等大一点再定!你打听着,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几两银子,只要模样、性格好。”言外之意,不是看不上你张爷爷介绍的对象,是现在宝玉不说对象,等将来还要您介绍的。

等再大一点,宝钗的年龄在这个世界就绷不住了……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