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儿来了。”贾珠来此,贾敏即有些意外,见到他又是欢喜的。
正值夏天,粥棚还是有些热的。
“我在家寻不到姑姑姑父,跟玉儿,便让老管家带我来了。”贾珠道:“天气炎热,姑姑可要保重身体啊。”
贾珠正说着,紫鹃端来一碗消暑的绿豆水给他。“珠大爷慢用。”
贾珠喝了一口绿豆水,道:“比平日喝的多了些药味呢。”
紫鹃本是荣府贾母处的丫头,贾母将她给黛玉后,便跟着黛玉来了扬州。紫鹃见到荣府的人格外亲切,便回着贾珠的话:“珠大爷,这是生地绿豆水,用这个清热消暑可好了。”
贾珠笑着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连小紫鹃都出口是药了。”虽然李莞也喜欢在绿豆水里加些东西,比如果干、蜜饯,用以提味和开胃。但加了药材的绿豆水,贾珠还是头一回喝。
“都是跟林姑娘学的。”紫鹃笑着道。
“玉儿看过很多书,你跟着她倒是学了不少。”贾珠素知黛玉博览群书,笑着问,“姑姑,怎么没有看到玉儿?”
贾敏笑着道:“玉儿拜了师父,正在跟着师父在这儿义诊呐。”
“玉儿竟是成郎中了?那侄儿也要拜拜玉儿的师父。”贾珠笑着道。
贾敏便将贾珠带到黛玉处。
但见离粥棚不远处,搭着一个小棚,黛玉面上蒙着白纱,在给人问诊。黛玉今年的二月十二花朝节才满十二岁,看起来就是个小姑娘。在义诊棚前就诊的患者,都是来此喝粥的难民。他们大多为了拿免费的药,也没有把黛玉当大夫,只是当她是发药的,随便给她拿个脉而已。
黛玉的身后搁着一条长凳。长凳上坐着一僧一道。那僧人头顶长了偌大一块癞疮,那道人的腿上生着红森森的廯。
贾珠以为二者是来纳凉的病患。贾珠以往觉得黛玉是个很有灵性的姑娘,应属于诗词歌赋,花香楼阁,没想到她竟然能和看上去有些瘆人的一僧一道,共处一棚,给衣衫褴褛者望闻问切。
黛玉抬头看到贾珠、母亲。黛玉给面前的病患拿了药后,便迎他们。“母亲,珠大哥怎么来了?”
黛玉忙把他们往小棚里请,外边顶着烈日更热。
贾珠道:“圣上传我回京述职。眼下南边发大水。我就想来问问,看是不是把玉儿、奕哥儿跟姑姑都接到京都去。”
黛玉看看贾敏,对贾珠道:“谢谢珠大哥的好意。我暂时不回去了,我想跟着师父们,给灾民义诊。”
贾敏道:“珠儿,谢谢你,回去跟我替老太太、宫裁问好。江南遇急,老爷走不开。这时候我更是不走的。玉儿也有她想做的事。待事情过了,年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来京都。”
贾珠见姑姑一家人坚决要在一起,便不再多言,只好奇地问:“数月不见,玉儿也会切脉了,定是师从了高人。”
黛玉将贾珠引到那一僧一道处,跟贾珠介绍:“珠大哥,这二位就是我的师父。”
黛玉又对那一僧一道介绍道:“二位师父,这位就是我常提起的珠大表哥。”
原来那赖头和尚、跛足道人,竟然是医者。贾珠心中有疑,若他们会医术,怎么不把自己头上的疮,脚上的廯给治好?但刚见黛玉给人切脉,看着有模有样的,这二人定是有过人之处。贾珠谦恭地行礼,道:“晚生贾珠见过二位师父。”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