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与其花一点钱,也要让这套设备运行起来,毕竟后续维修、维护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要仰仗别人。
主战派的气势就高涨了。
不管另外三方实际是怎么情况,打着什么算盘,他们现在掌握一些主动权了!难道还一味的迁就?
“咱们现在也是手里有武器了,完全可以让林同志上去和他们碰一碰。”
“我看林同志之前就战绩彪炳,成果斐然!这个乙烯说是没有什么把握,只能是试试看,我看是谦虚了。”
“我对林同志有信心。”
……
接下来,会议基本就呈现一边倒的态势了。
林巧枝虽然人没有到,但依旧以独特的方式,把这场会议的节奏接管过来,直接推平到底。
***
午休后。
安斯艾往车间走,他身边则是美方的另外三名技术专家格罗斯、布德、史考特。
又在进入车间时,遇到了同来的日方和法国炉管公司的技术团队。
各自与自己团队内的伙伴边走边聊着,又相互和别的国家的熟人打招呼,不管语言通不通,但这些天下来,名字肯定是熟悉了的。
安斯艾并没有提上午的情况,而是如常的走入车间,按照他们的计划做着排查。
他们按照温度的思路,设计了全面核查的方案。
一直等到这一轮测试结束,看到并不如预期的数据,安斯艾才忽然转向翻译提到:“我这两天,看到车间里好像还有另一组工人?”
虽然车间很大,足足30万吨的设备占地也不小,还用了不止一个车间,但其实不会完全察觉不到还有另一组人在动。
但在中国的工厂里,有中国的人,这实在太正常了。
有可能是操作工人、有可能是领导来巡视一圈,甚至有可能是来拍照留存情况的,他们这些外国面孔,反而是少数。
通过翻译,中方贺红星点头:“是我们的专家,才到的,也在努力做一些排查。”
“才到的?刚刚来吗?”安斯艾向翻译确定这个用词。
日方和法方都有些不解地望向他,不知道他怎么忽然提这个话题。
美国人布德直接问:“安斯艾,你打听这个做什么?”突然关心一个车间里的中国人,实在是奇怪。
安斯艾看了大家一眼,耸耸肩:“虽然很不幸,但我不得不通知大家,我们目前的结论和进度,好像被人推翻了。”
“不可能。”
“裂缝完全符合热应力失衡这个特征,每一环都对的上。”
“安,你肯定是搞错了。”
……
三个国家组成的专家技术团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
安斯艾也不理会这些,率先一步走过去,作为在乙烯生产设备领域有决策权、有话语权的技术专家,他也是形成了强势的风格。
高大的裂解炉就在车间里。
被所有人围着,受尽宠爱的样子,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凄惨,但地位并没有下降,反而更上升了,所有人对它施加任何操作,按照规定都是要记录的。
安斯艾提出:“我看一下这两天的操作日志。”
管理员给他调取。
安斯艾接过,翻转过来对着自己,仔细看起来。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