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下,贾璋的新作很快就面世了。
在这之后, 实学一派和杨门之人开始为贾璋造势。
他们的行动非常顺利, 贾璋这本《尚书通考》既义理详实又鞭辟入里, 他们吹捧起来也不吃心。外人听到后,也不会质疑他们的话语。
没过多久,贾璋就被仕林视为年轻一代的文魁, 声名大振。
就连宫里都听到了些许风声。
这倒是很正常, 耄耋老儒学问深, 也不会引人注目;年少才子著书立说,才会成为新闻。
在得知此事后, 绍治帝的心情也相当不错。
他曾经勉励过贾璋, 让他好生做学问。日后也好成一代文宗, 扬大盛文华。
如今贾璋著书立说,未尝没有他这个君父殷殷嘱咐的功劳!
绍治帝当然会觉得,贾璋能够如此进取,是他把君父的嘱咐全都记在心里的结果。
手下多了一个忠臣种子,绍治帝自然会觉得高兴了。
于是, 在太上皇与绍治帝拿定主意要编纂《大盛会典》后,绍治帝就直接把贾璋安排进修书的队伍里面去。
谁都能看明白杨门的造势之举, 杨宗祯想要提拔徒孙的心思更是人尽皆知。
但是,在贾璋的经义注疏义理详实、文采精华的前提下, 谁也挑不出来他们的错出来。
这就是阳谋的优点了。
光明正大四个字,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绍治帝也不会因为杨宗祯的操作感到生气。若是杨宗祯每次操作都能给大盛带来一本《尚书通考》这样的经学著述, 那他恨不得让杨宗祯多操作几次才好呢。
在杨门与实学一派操作《尚书通考》的事情时,翰林院掌院学士宋榆就已经心中有数了。
会典的风声已经传了出来,杨门如此紧急操作,必然是要推贾茂行上位。
宋榆对此接受良好。
于公,贾璋的差事确实做得好,进入翰林院后就没出过什么差错。
他文采精妙,学问扎实,担得起纂修官的职责。
于私,他和林如海也算是朋友。虽没到肝胆相照、共同进退的地步,但也比点头之交要强许多。
他不一定会雪中送炭,但并不介意顺水推舟。
林如海是贾璋的未来岳父,有这层关系在,他愉快地做出了决定。
他不会反对这件事。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绍治帝居然这样看重贾璋。
绍治帝不但让贾茂行担任纂修官,还让贾茂行担任编纂会典的副总裁官。
“贾修撰年幼,朝中或许会有人对此议论纷纷……”
宋榆对绍治帝说出了他心存忧虑的地方。
“有志不在年高,贾茂行的《尚书通考》我也读了,的确有许多收获,他当得起这份职责。”
“而且,这份名单是太上皇拟定的。宋学士,前些日子太上皇梦到了老荣国公和张大学士。若非如此,他也不会这样拔擢小贾修撰。”
宋榆这才知道那个副总裁官是怎么来的。
他心中的疑虑也消失了。
京中三品以上高官全都对绣衣使者的能力心知肚明,而且,太上皇在退位后愈发随心所欲了。
若这是太上皇的意思,朝廷上是不会出现太过激烈的反应的。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