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一定是跟你学的。”苏轼信誓旦旦,似乎真觉得阿弃传承了王弗的机灵善辩。
“才不是,他是跟你学的,你那时候明知道我不喜欢读书,偏偏要送我李太白的诗集,还定时抽查我的课业!”
“没有的事,你记错了吧?我为人一向正派,从不做勉强他人的事,譬如这读诗的旧事,明明是你说过自己喜欢李太白,我才想着教你的,后来你悟性不足,恒心欠缺,耽搁下来,我才说你的。十娘总不会那么小心眼,一直记到今日吧?”
“是吗?我为人一向小气,两万贯买我三万石粮食,我还觉得亏了呢。”
“十娘,公私要分清。”
“我特别喜欢捉弄人,还很记仇。”
“十娘,我错了。”
“阿弃,听到你爹爹说什么了吗?”
阿弃小腿挪了挪,夹紧苏轼的脖子,小心翼翼地问:“爹爹,我听到了吗?”
苏轼抚额无语:“听到了,你作证吧。”
第154章
粮食既然已经到位, 赈灾行动自然立刻展开了。两万贯购买三万石粮食,在东南平原地区也是很便宜的价格了, 基本上完全刨除了运费和人工成本。
宋太守为感谢王弗,亲自为她写了一篇文章,歌颂她的慷慨大方,于是许多灾民都知道了王弗的名字。对于这位新来的签判夫人,凤翔府的百姓知之甚少, 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身边的赵家书籍铺、王家糕点铺都与她家有关。人们感恩之余,都说日后有机会,定要多买她家的东西, 还有那信佛的, 将王弗的名字供在佛龛里,日夜祈祷祭拜, 祝愿她长命百岁。
赈济的粮食虽然发放下去了,但凤翔府百姓贫苦的困境还没有解除,苏轼一直奋斗在救灾前线,愈是身临其境, 他就越是感到生命的渺小无常。
趁着春天万物生发,王弗对苏轼说,她将在此地兴建一所医学院,更重要的是,她会大批收购药材,同时建起一个药材的加工厂。
“要让百姓富足起来, 你就要给他们提供多种多样的生计,不能单靠种田打猎为生,否则一旦有了天灾,他们就无计可施了。而且,这件事不能仅靠我一个人去做,你现在应该去看看,每个县镇都有些什么特色,可以让人们做些什么事,度过青黄不接的春天。”
王弗将王氏学堂里出了师的医学生全都召集到了凤翔府,在渭水之滨买了两块地,开始兴建医学院。
之前王弗同苏轼外出游山玩水,并不是单纯游玩,她发现,凤翔府的药材资源是很丰富的,只是远在深山野林之中,有些地方还没被开发出来。她现在建的这所医学院,更像是个药材研究所,在学校建好之前,学生们将会被分派到各地去,研究当地的植物和药材,尽量完善已有的药物图谱,发掘出更多的药材,同时也要记录药材的生长环境和特性,以便大规模种植。
学生们干劲十足,这些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日常功课,但如果能做好,他们将会造福无数的百姓。
仁宗听到皇城司的汇报,认为王弗此举将大益百姓,于是从内府拨出一百金赏赐给她,还特赐了两个字给这个未成立的医学院——“济世”。
医者济人,仁者济世。
王弗派人将这两个字镌刻于石碑之上,立在校门前,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见,大受鼓舞,就连建造校舍的工匠们都与有荣焉。
苏轼建议宋太守以工代赈,招募大批民夫整修官舍、道路和水渠,效果显著,到六月中时,凤翔府新添了十九条水泥做的水渠,三条足以四车齐驱的大道,驿站官舍焕然一新。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王弗和她学生们的支持,宋太守身上,也背了一笔不菲的公债。
是的,在此之前,苏轼上书仁宗,将公债定为了官府募集资金的正规渠道,由专人管理,首先在凤翔府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