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声鼎沸,倒也是乱中有序,毕竟也是有文化、有教养的读书人家出来的。
王弗挤过人群,向苏轼伸出双手,苏轼握住她的手,两人相视一笑。
随后休养了两个多月,苏轼和苏辙把试题和自己的答案都默写下来,苏洵对他们的答卷进行了分析。前两场诗赋和论,苏轼答题有些敷衍,不如个性稳重的苏辙,答得工整严密,苏洵觉得可能他的成绩不算好。后两场策和帖经,都是苏轼最擅长的,尤其他记忆力好,又常常抄书,默写,对各种经书典籍倒背如流,还有年龄的优势,苏辙自然比不上他。总而言之,他们俩的答卷都是上乘,并没有什么大的错处,这次考试的成绩,只会高不会低。
王弗又嗅到了学大家,让他们对试题进行分析,搞了答题总结和推荐书单,等考试成绩一出,她就把这套“参考答案”发出去,想必到时候又能大赚一笔。事实上科举考试的题量非常大,能够把所有题目都背下来的,也就是苏轼这种记性好又擅长背书的人才能全部默写下来了。
不对,似乎还有个张方平,听说他是天生过目不忘,看过的书从来不用看第二遍。
三月,礼部初试的成绩出来,果然如苏洵所料,苏轼的前两门考得不如苏辙,但也在前列,后两门却是出乎意料的好:策试考了第二,帖经考了第一,所以他的综合成绩在几百人中,也是十分靠前。
第133章
接下来是礼部复试, 这一次,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春秋》这本书他读得透彻, 回答《春秋》中的问题对他来说十分简单, 但有些同科不知道他的实力, 又打听到他娘子与欧阳修来往甚密,于是就有了一些不好的流言。
甚至有人拿他初试的成绩说事, 因为他前两科并不出色, 便要质疑他后两科的成绩。
“蜀地粗鄙之人,怎么可能获得这样的好成绩?”
“以往籍籍无名,也不见名儒宿士推介他,如果没有作弊, 我都不信!”
“他弟弟苏辙才十八岁, 第一次下场考试, 就有这样的成绩,我不服!”
流言顿起,人们开始挖掘苏轼和苏辙的过去,有人把他们以往的诗文拿出来分析, 甚至连苏洵也不能幸免,结果人们却发现, 这一家三父子,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根本就不是什么无名之辈。
苏洵和苏轼有多篇文章发在《和乐小报》上,因为涉及的东西比较深奥庞杂,以前注意到的人不多, 现在回看,才领略到其中深意。
舆论一下子反转,王弗还没来得及反应,人们便开始追捧起苏轼和苏辙了。欧阳修从阅卷的试院里出来,听说这场闹剧,反而捻须大笑,对身边的人说:“老夫以诗文字画购得陶然居美酒三两,却让世人误会,我这是收受贿赂了,十娘若是知道了,定然是诚惶诚恐,不敢再卖酒给我了!”
“既然众人不服这座次排序,那老夫便把苏子瞻的试卷拿出来,供诸君赏阅,若有半分不满,可以直接到我面前来提出异议。这篇文章,确实当得这样的名次,若不是老夫以为这是子固的文章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