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6(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过,往日里朝廷赈灾,会将灾民驱赶集中在窝棚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冻饿病死乃是常态,能否活到回乡的一天,都是听天由命。”

船上百姓闻言,纷纷潸然泪下。

“但是来到盛安,你们就算回家了。鉴于此次受灾百姓过多,大老爷另辟蹊径,拟定了新的赈灾章程——以工代赈,只要你们有手有脚,不懒惰不惹事,就能获得粮食和房租,像本县百姓一样的生活。”

灾民们满目不解的望向他,话是江南官话,每个字都很清楚,怎么组合在一起就听不懂了呢?

……

陈家巷,小桥南边的牌坊下站着一群孩子,那巨大的“解元坊”牌匾下,被拉起了一道红色横幅,上书“洪水无情人有情,同甘共苦渡难关。”

陈平继和陈平信一左一右站在高高的梯子上捆绳子,丹姐儿站在桥上指挥:“左边高一点,右边再高一点,左边再低一点……”

“能不能一次说完?”陈平信道。

“总要调整的嘛!”丹姐儿道。

“换人换人,玉凤,你去看。”陈平继道。

陈敬时远远看着一群孩子张罗着所谓的迎接仪式,问陈琰:“这是你想出来的?”

“都是孩子们自己弄的。”陈琰道:“当然,我这个引路人也尤为重要。”

且说着话,陈老爷带着几个族中长辈出来,亲自迎接灾民,以示对县里工作的支持。

官差们将四百多名流民送来陈家巷时,喧天的锣鼓声骤起,不知从哪里跳出一对彩狮,踩着欢快的鼓点摇首摆尾跳跃。

孩子们分列两旁敲锣打鼓,平安亲自指挥,鼓点简单但不杂乱,配合相当默契。

陈敬时呆住:“他们哪来的钱请人舞狮子啊?”

陈琰道:“采购物资省下来的钱。”

“那为什么要亲自敲鼓?”

“因为钱不够了。”陈琰道。

“……”

陈敬时道:“早说啊,我捐他们一点。”

“你侄孙说了,小孩子不喜欢花钱图省事,喜欢亲力亲为的成就感。”陈琰道。

“这个鬼机灵。”

看着激情指挥锣鼓队陈平安小朋友,陈老爷满目骄傲地说:“我早就说过,我乖孙很有音律方面的天赋,你们就是不信。”

陈琰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家里那套编钟呢?”

“太占地方,被我给卖了。”陈老爷道。

“卖了,钱呢?”

陈老爷笑道:“从溧阳给我孙儿订了一把上好的焦尾琴,还在路上。”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