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娘当晚还在和徐承儿商讨榜下捉婿的可能。
但似乎比较难,汴京的权贵富商多了去,不少人都想着榜下捉婿,也无妨,到时候硬是抢一个来,先言语把人弄迷糊,然后立即换好衣裳,直接拜堂。
到那时候,纵然想反悔都不成。
二人是在床榻上说这事的,其实是在调笑,但说的煞有其事。
十分有趣。
隔壁贴着墙,偷偷听的徐承儿堂妹,愈发迷茫。
难不成真是喜事?
怎么一直在笑?
在稀里糊涂的氛围里,大寒食不知不觉就到了。
元娘如愿吃上心心念念的枣锢飞燕,心情好得很,一直缠着王婆婆,跟在王婆婆身后亦步亦趋。
虽说元娘亲爹的墓不在汴京,就连阿翁的墓也不在,当王婆婆要忙的事却不少。该有的祭拜都得有,祭品、祭文,尤其是元娘的阿翁,他当初战死沙场,尸身就埋在了边境,祭拜起来要更麻烦些。
好在这几年的清明都是在汴京过的,王婆婆不用与人吵架,总归是有松快事。
想当初在乡野,因为只有元娘一家有枣锢飞燕用柳条串起来挂在门头的习惯,所以附近的邻里,尤其是边上的邻居,会偷偷教唆孙儿去拿那枣锢飞燕。
王婆婆可不是一个肯息事宁人的人,直接和人吵起来,一吵就没完。
汴京每户人家都挂,没谁那么不长眼,跑去偷人家门头上的枣锢飞燕,真要是有,别说主人家了,就是邻里的唾沫都能把人淹死。
大寒食过后就是清明,徐承儿跟着家里人出城祭拜。
与元娘家不同,徐承儿家里要祭拜的坟很多,按照徐承儿的说法,除了太祖父太祖母、祖母,还得专门抽出一日,去祭拜宗族里的高祖们。
就是徐承儿自己这一边需要祭拜的,也是从早祭拜到午后,祭拜并非简单的祭拜,还要除草,尤其是墓在山上,爬上去都得沿途砍杂草和树枝,并不容易。
也就是每回归家的路上,遇上那些卖门外土仪的小贩才叫人开心些。
因为忙碌了一整日,这时候她阿娘会特别好说话,要什么都给买,还能买些只有清明才能吃上的东西。
元娘和徐承儿说好了,今年徐承儿会给元娘也带些门外土仪,最好是杂剧或者诸宫调里头的人物。若是捏的实在粗糙,就随意挑点简单有趣的。
徐承儿跟着家里人,天还未亮就起来收拾东西,准备去扫墓,她们家的坟茔都远,等到出城就已经天蒙蒙亮,等到那边,时候就正正好了。
所以,元娘今日起来以后,就乖乖的待在屋里。
等到自己家祭拜完,她颇为无聊,又记挂着徐承儿,就在小门前,还有自家铺子前来回转悠。
还是王婆婆看不过去,给她塞了个清明的吃食。
这是之前在乡野的时候,王婆婆跟当地人学的,那边人清明祭拜都用这个,外头是糯米皮,里头是糯米,底下是竹叶片,蒸完以后,吃起来有竹叶的清香,里头的糯米口感好,而且不同于一般馅料的咸,它是甜的,伴着竹叶的香气,甜而不腻,颇为好吃。
元娘的父亲生前爱吃这个,所以即便回到汴京,每年的清明王婆婆还是会做这个,是祭品之一。
元娘也爱吃。
她百无聊赖的坐着,时不时望望外头,从中午等到了日头渐移,都没能看见徐承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