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5(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林巧枝见他们没动静,主动提醒道:“不是要看数据吗?”

赶紧看了具体数据,才好进行下一步!

卢当山对这套设备的内部运行原理, 理解的还是差了一截,想破了脑袋也没有想出来, 这个水到底是从哪里混入急冷油的。

细到这个程度的细节,想靠她一己之力解决,就太慢了,也是有点不太现实。

她不确定她在梦里找到过根源没有,总之梦醒之后是没有什么印象了,可能是没找到,也可能是理解不了随着背景板淡忘了。

安斯艾等人如梦初醒,不太确信地低头看起了这份针对性的数据,还有一目了然的函数图,看着看着,神情逐渐郑重起来,还时不时返回去看操作日志,相互对照,低声讨论些什么,或是拿起笔在草稿纸上计算些什么。

前川亮太看着,忽然道:“温黏关系方程是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吧?实际操作起来,其实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急冷油的品牌,含有杂质的多少,甚至实际车间操作影响的可能也非常多,有一些不符合函数的波动很正常。”

林巧枝就听他叽里呱啦说了什么。

其实也没怎么听懂。

等翻译再复述的时候,林巧枝特意看了他一眼,觉得这日本人有点奇怪。

这不扯淡吗?

公式定理为什么被总结出来?因为就是规律!要是实际工作中就不能用了,就要被抛开了,那一群科学家辛辛苦苦总结出一本又一本的科研规律和定理是为什么?做出来好玩吗?

美国人史考特闻言,也附和了一句:“其实考虑的也有道理,毕竟裂缝痕迹全都符合热应力失衡模式,温度的影响还是不能就此被排除的。”

林巧枝眉心挑了挑。

不知道是不是这两天听多了那些弯弯绕绕的想法,竟然真的觉得这两人有点怪怪的。

她伸手指了指资料:“你们再往后看看。”

又转头,低声问卢当山:“当初说是由于操作问题导致温度影响黏度的是哪一方?”

“是美方在讨论的会议中提出来的,然后得到了日方的大力支持,最后法方的炉管公司也觉得十分合理。”卢当山有点费力的回忆了一下。

“大力支持?”

“其实也不好界定,这么说可能也有点唯心。”

也对,这种事怎么好说呢?即使是学生时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有厉害的学生抛出来一个看起来就能成功解题的公式,热情兴奋一点,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林巧枝回头,就看到翻到资料最后部分,日方代表前川亮太表情有一丝……嗯,说不出是什么表情,又很快消失。

林巧枝:?

她脑子里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不会真的被那群贼精贼精的领导猜中了吧?日本人其实知道问题在哪里?

不过也说不定,可能日本人惊讶的时候就是这个面相?

前川亮太看到资料,急冷油内检测出超标的水分,惊讶的表情十分真切:“所以急冷油黏度变化,真的不是因为温度问题?”

“是的,是因为掺入了水分,油水乳化,所以使得黏度变大。”林巧枝先给出肯定结论,又进一步地问:“所以贵方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急冷油为什么会掺入水份?”

旁边一位不显山不露水的中方代表,接了一句:“是设计的问题?还是制造的问题?”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