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82(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像唱戏的穿的那样?”

“那是戏曲服饰,戏曲本身成熟时期在明清,现在看到的戏服也是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后才定型的,跟秦朝时期相差很大。”

李稻花一边说,一边写,欧阳远继续问秦朝服饰是什么样的。

八十年代,虽然我国已经在进行服装史研究,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版正式的服装史图书。

非专业人士,并不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服装变化,不像后来,各种各样的传统服饰兴起,还越来越考究。

甚至还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保留传统元素,又方便穿着。

欧阳远的询问让李稻花意识到,她之前认为,这本书未来阅读的难点是各种详细的科技物品描述,现在看到,第一个难点是服饰问题。

好在她之前到处演讲,认识不少大学里的老师,几经周折,总算是找到了专门研究中国服饰史的老师。

又跟对方请教,征得同意后拍摄了一部分对方的研究成果,再拿着这个照片,找美术生,按照李稻花的想法,重新再加工。

既然做了,那就做好,李稻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不仅是服饰,还有《大秦重工》里面的一些科技产品,也都找美术生画出来。

一个美术生完不成,或者是风格不兼容,没关系,多找几个。

别的不多,人多的是。

随便找个房子当做工作室,一群人聚在一起,李稻花还做了磁吸小黑板,一起讨论哪个部分应该怎么画。

张夕就是这个小组的画家之一,在校大三学生。

本来他们是应该由老师带着到外地采风作画的,或者是到博物馆参观优秀画作。

这次参加李稻花的作品插画,是她主动来的,因为她是李稻花的粉丝。

在讨论的时候,张夕再次感叹,李稻花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因为李稻花跟他们说的绘画想法,很新奇。

画出来的东西,让人有一种,古今中外的感觉。

而回家路上看到小孩子看的小人书,让张夕萌生出一种想法,那就是要把李稻花的这本书画出来。

她觉得,李稻花的那些想法,如果只是画成几副插图,简直太可惜了。

要知道,服饰这样的东西,笔直站着是一种风格,换个姿势又是另一种风格。

要不后来怎么会有那么多版型差的服装,为了不让人发现版型差,在选择模特图的时候,只选择花里胡哨的姿势,是要用这些姿势来掩盖版型差的事实。

“可以是可以,但是我没时间。”

“我们可以啊!”几个年轻人一拍即合。

此时国外,尤其是倭国,正是漫画的腾飞阶段,更有不少优秀漫画作品被改编成动画,不止在倭国爆火,在我们国家也获得成功。

国内的漫画起步就晚很多,国外的漫画模式也是多样的,有纯画师和原画师,纯画师有合作的作家,他们只负责画。

原画师就是从故事到绘画,全都是靠画家完成。

张夕他们就是想把李稻花的故事画下来,而且《大秦重工》也很适合画成漫画。

“先把主要设定画出来吧。”

有了李稻花的肯定,一群人更激动,画出一部优秀的漫画,跟作家写出一部优秀的作品一样重要。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