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杂志社还有个其他杂志社都没有的优点,那就是他们可以和远方物流以最低廉的价格进行合作,把杂志输送到全国各地,实现真正的全国性杂志。
这时候,除了少数的期刊,大部分期刊都属于地区性的,就是因为运输成本高昂,如果本身质量再不具备绝对的优势,就很容易变成赔本赚吆喝。
李稻花在报纸上发广告,就说要成立杂志社,欢迎打电话咨询。
杂志社有独立的公用电话,广告发出去之后,也没有太多人打电话。
这其实很正常,立刻就有很多人打电话才不正常。
首先他们是私营的杂志社,跟公办的比缺少优势,其次,因为是杂志社,对员工的文化要求比较高,至少要是高中大专学历。
这年头的高中学历,比后来的大学学历还要少,再加上很多已经参加工作,符合条件的就更少。
直到后来广告范围扩大,打电话的人才多了些。
因为交通不便,为了不让这些求职者浪费时间,打电话也算是一场线上面试。
会简单询问他们的学历,对一些期刊的见解,是否从事过相关工作,也会介绍他们公司目前的情况。
经过几个月的筛选,最后选出来十个人,这些人大多数是采编部的成员,经营和行政部门就两个人。
李稻花自己就跟杂志社打过很多交道,又从别的杂志社借人,跟她一起带人。
他们杂志社跟其他的很多杂志都不属于竞品,从大范围来说是竞品,但是细分不属于。
他们的杂志就是李稻花说的,开眼看世界,主要就是转载国外的各种新闻,以后还要自己去主动发掘新闻,总结新闻。
为此,李稻花还让伊恩在阿美莉卡帮她找了几个员工,专门翻译新闻,现在只翻译电视新闻,这时候上电视的新闻通常比较大。
在国外找翻译人才比在国内容易的多,国内精通英语的人才个个都是宝贝,很多地方都需要,李稻花在这个节点根本招不到人。
国外不一样,除了润人,还有不少华侨,这些都是天然的翻译人员。
国外翻译好的新闻,传回国内,国内再重新整理编辑,同时输送自己的观点。
在这方面,李稻花对于采编部人员的三观要求,大于学历要求。
她希望,展示真实的国外,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都需要展示。
她也不是那种偏激的人,不会只报道国外的不好,这时候的国外还是有好的地方的。
也有体现优良品质的地方,比如说这时候的消防员还没有彻底摆烂,比如说这时候他们也在禁毒……
杂志社正式组建完成的那天,李稻花请所有人吃了顿饭,第二天,杂志社就要开始运营。
他们杂志社开通了专线,就是为了方便沟通,这条专线的开通也没少花钱。
刚开始的几篇文章是李稻花写的,她不用等翻译人员翻译新闻,她要写的是她的真实经历,还有她在阿美莉卡吃饭的时候,那家唐人街老板的故事。
那家饭店是祖传的,老板今年五十多岁,他是1932年出生的,听他父亲说,他出生没多久,他们全家就到阿美莉卡打工了。
他父亲也是亲戚介绍来的。
“我爸说,刚来的时候,很苦的,经常要跟当地人打架,当地人看不起我们,我们老实做生意,不仅要交保护费,还经常受欺负。”
提起这些事,老板并没有什么愤恨的表情,他有记忆的时候,他家已经站稳脚跟了,唐人街这块地方的人,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