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9(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然就不慢,拷贝完成,就立刻往下面分发。

放映员们都听说,来了新电影,这部新电影要尽快播放,保证每个放映点都放到。

放映员的工作让人羡慕,但是也不容易,每天跋山涉水,他们主要做的是电影下乡的工作。

八十年代的农村,很多都在偏远的地方,不像后来,大部分都搬到平整的地区,哪怕是再少人居住的村子,也通水通电通路。

这时候的农村,都还是山路土路,就算放映员有自行车,也只是前半段路程省事,后半段路程生不如死。

他们自己摔倒没关系,放映设备可不能摔,为保证安全,后半段大部分时间都是推着自行车在走。

放映的电影呢,也都是很久以前的老片子,来回就这么播放,新电影需要当地自己买,没钱,穷,买不起。

刚当上放映员的时候还好,每次放电影,自己也会跟着一起看。

时间一长,根本顶不住,电影都能倒背如流了,所以老放映员在放映的时候,都是找个地方猫着抽烟,或者是打瞌睡。

这次来一部新电影,今年刚拍的,那他们肯定没看过,这次可要好好看看。

放映员很多时候都是坐在电影幕布后面的,这个位置也是一些小年轻喜欢的地方,不用跟别人挤在一起。

只需要几个人凑一卷自制香烟,就能换到这绝佳的观影地点,字幕是反的也没关系,反正演员们吐字清晰,不看字幕也能听清楚说的什么。

“告诉你们,这次的是新电影,听说拍的可好了,看这部电影,绝对不吃亏。”

其实,就算是放映员不这么说,大家也不会放过一部电影的。

农村,比不上北平,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家都没有电视机,有电视机的人家也不舍得天天看,电费不要钱啊。

而且,他家一开电视机,这左邻右舍,甚至是村头村尾的,都来他家蹭电视看,人多费电!

免费的电影,就成了他们一年到头少有的娱乐活动。

别说是他们公社放电影,就算是隔壁公社放电影,相隔十几里地,他们都要跑过去看,再连夜跑回来。

当然,连夜来回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老人小孩可扛不住。

只要是电影,看多少遍他们都愿意,倒背如流也愿意。

电影开场的海报算是对牛弹琴,国家虽然一直在扫盲,但是文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消除的。

为了让这些文盲能够正常生活,不至于被社会彻底淘汰,扫盲的时候,教的也都是一些常用的生字词。

甚至考虑到这些人的水平太低,常用的生字词如果字形太复杂,还会用同音字代替,也就是曾经的二简字。

比如一些老人经常会写的鸡旦,就是二次简化过的字。

海报上的专业字词对于很多农村人来说,还是太为难。

这也是为什么李稻花要拍电影的原因,她写再多的《白色象牙塔》,也没办法让农村这些地区看到。

而农村这样封闭落后的地方,更容易出现这样的事情。

即使是这样,播放的效果也不太好。

因为普遍缺少教育,很多人意识不到电影里的是错误的,哪怕电影已经明确表示,反派校长做的事情是要枪毙的,居然还有人为反派校长说话。

整个人的脑子就跟没有开化的野人一样,不止有男的,女的也有。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