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盛青便是这个形同于将他们眼前遮挡的雾障,拨开的人。
他详细给几人讲述了一下当今朝堂里不依靠科举,纯粹是凭借着出身和举荐,当上一品大员的例子,又讲述了一下真正通过科举出来的官员,整体升迁的流程。
直接将几个学生惊得嘴都合不拢,只感觉整个认知都被完全颠覆了。
尤其是常仕进和杨舟万。
两个人在二年级一向都是常年吊车尾,即便拼了命的去学习,去考试,想要获取一个好成绩,可天赋上限就在那里摆着。
怎么争,也是争不过像郭胜开、吴韧这样的人的。
这猛不丁告诉他们,实际上并不用执拗一条路,还有其他的捷径可走,难免让他们心中震荡不已。
柏老拿着几个人院试的成绩,仔细分析着他们明年乡试的可能性。
“其实你们每个人对自己的才学大概心里也是有数的,虽有着知府大人故意刁难的原因,可成绩排名总归不会差出太远的距离。有的人,十岁便能考中秀才,可年近半百,也难以企及举人之列,院试与乡试隔得不是一星半点的距离,如果在院试上就已经排在末尾,那么乡试几乎不必再去思考,大概率是难以中的。”
这话虽难听,但却真实。
因为院试不过是童生们的小打小闹,当地学政出卷子罢了,可乡试,却是中央特派官员,所有历任的秀才皆可参加。
不论是难度还是数量都翻了好几倍。
“所以我并不建议大家全部死杠在科举之路。你们的山长曾告诉我,三皇子殿下多次向他索要过举荐的人员名单,只要一句话,便可以推举做官,这也算是一种上升渠道。但他最多只允许一个人去,你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如果不想参与明年的乡试,或者觉得明年的乡试暂时无法得中的,我建议可以直接出仕,历练几年,届时若再想科举,也并不迟。”
当官要的可不仅仅是会四书五经的人,而背熟了四书五经,也不意味着能够当好官。
他能够看出来,童启和他的想法是一致的,因此并没有刻意只教授学生们读书,而是各种的知识都传授一些。
不拘泥于每个人的天赋与发展。
所以出仕,也未必不是一条好的道路。
听完这番话,不少人皆心动不已,尤其是常仕进和杨舟万,更是陷入了浓浓的思考之中。
其实杨舟万早就不想继续往上考了,越往上,他便越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瓶颈,上一次的榜尾,已经是万幸。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人和人之间是有差距的。
汪启元和吴韧读两遍便能够背的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靠着默读数十几遍,才能够勉强记住。
这并不是说明他蠢,只能说明,他不擅长应试。
若能够越过这些弯弯绕绕,直接当官,于他,自然是一种飞跃。至于升迁或许会差于科举出身的人,那都是小事。
真正阻拦他出仕的,并不是面子,而是对同窗与山长们依依不舍的心。
第77章 王孙求学
浑然不知自己手底下的学生们正忙着基建与思考未来。
此刻,身在西夏的童启,正沉迷于逗小孩的乐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