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如今,贾璋这个经略使即将离任,他们又怎么可能不惆怅呢?
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反倒说不出那些客套的奉承话了。
遂转了口风,顺着贾璋的话,讨论一些贾璋喜欢听的话题。
在离开经略府后,不知在谁的建议下,这些津海地方官约定好,每人都要给贾璋写一首赠别诗。
而在贾璋离开前,他们会把这些诗作集成书册送给贾璋。
文字中寄托的情感,远比苍白的话语有力得多。
贾璋收到这份礼物后,就表现得很欢喜。
他还专门做了一首给津海地方官员的赠别诗,以为酬唱,后面在船上鉴赏这些诗词时,心情也十分美妙。
除了这份赠别诗集外,贾璋还收到了另一份极有意义礼物。
那就是津海百姓送他的万民牌伞。
来津海做经略使,是贾璋第一次做牧民一方的地方官。
所以,贾璋他也是第一次收到老百姓送给离任官员、昭示地方官员功绩的万民牌伞。
看着万民牌伞上用彩线绣制的百姓姓名,贾璋的眼睛都有些热了。
虽然他知道,这东西里必然有乡绅做戏的成分在,可他依旧会因为黎庶生民的认可而感动,乃至热泪盈眶……
或许,这就是万民牌伞的冲击力罢。
千里东风,一日之遥。
津海与京城的距离非常,贾璋他们又乘着东风北上,大概用不了几天,就能抵达京都。
在行船途中,贾璋与黛玉在甲板上看着碧玉一般的河水,不禁想到了杜子美的“江碧鸟逾白”白乐天的“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日河景,果真美不胜收。
虽然不是江南,但河水同样青翠。
倒是让他们生出了几分题诗作画的雅意来。
除此之外,一想到他们夫妻即将抵京与家人团聚,他们就不禁生出几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来。
虽说贾璋此世的家乡是金陵,黛玉此世的家乡是姑苏,都不在京城。
但他们在京城生活,又在京城长大成婚,这个城市见证了他们的前半生,已经几近于他们的第二个故乡了。
他们当然会有思乡之念,亦会有别离之忧。
待到四月初,贾璋一家四口乘坐的官船终于抵达通州河岸。
看到贾璋官船上的旗牌后,其他船只都让开了水道,选择让贾璋他们先行。
他们主动避让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贾璋官大爵位高,而是因为贾璋发现、推广金米良种,活民无数的功德。
毕竟,在通州河河道上行驶的船只里面,还有几位王公家的楼船,与外地巡抚来京办事的官船。
这些人的官位与爵位,却是要比贾璋高上那么一点的。
他们愿意让路,也仅仅只是因为他们钦佩贾璋兼济天下的行为。
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
而在看到官船上“三元及第”与“津海经略”的旗牌后,河岸上识字的老百姓惊呼道:“是贾学士!发现金米良种的贾学士回京了!”
书画摊子的老板大声反驳道:“什么贾学士?你们都把人家的官给叫小了!我们家小五是秀才,看过邸报,和我讲过,皇爷要让贾老爷做尚书啦!”
因为贾璋回京一事,在通州河沿岸做事的京城百姓们纷纷议论起来。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