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没有运河淤塞之虞,更不用担心运河运力不足的问题。
如此一来,军粮运输的耗费与民间贩粮的成本就降下来了,朝廷的开支也节省下来了,老百姓的购粮成本更是变少了。
这样上利国家、下利百姓的良计妙法,如今业已落实,贾璋怎会不欢喜呢?
除此之外,海运航道还能协助朝水师防御贼寇、震慑藩国,这也是贾璋主动提议兴发海漕的重要原因。
不过,第一个发现海运军事用途的人,并不是贾璋。
在元朝时,孛儿只斤家族执掌的元廷,就曾开辟过用于军事领域的海运航道。
《元史·文宗纪一》中记载过,“山东丁壮万人守御益都、般阳诸处海港”。
而这两处海港的作用,就是防御海外藩国,转运兵马军粮。
贾璋开辟的这条海航航道是军、民两用航道。
民事领域上的用处,就是运输粮食、通商惠民。
而在军事领域上,盛朝海航航道与元朝海航航道有不少相同点。
比如说,在津海海港建成后,战船向北可直抵辽东,向南可直抵粤海,既能辐射藩国,又能驰援辽东与东南防线,着实是护国之重器。
而盛朝海航航道与元朝海航航道不同的是,盛朝海航航道沿岸最大的海港在津海。
津海乃是京师肘腋之地,因此,盛朝的海港与航道还有元朝海航航道没有的作用。
那就是庇翼神京,保卫京师的安全……
除了海港建成与海航航道试航的事情外,还需要贾璋操心的事情,就是他编纂的那本农书。
在女儿出世后,贾璋加急速度编纂《金米录》,总算是在春耕前,把自己编纂好的农书呈递京中。
收到贾璋的农书后,绍治帝对正在给他讲经的翰林们说,这是他今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在这之后,绍治帝命人抄录《金米录》,又命人将抄录好的《金米录》发放到各省亲民官手上,让这些亲民官将金米良种与《金米录》里记载的种植方法推广给地方百姓。
金米这种作物,不但产量高,还十分耐旱,十分适合在北方地区种植。
江南地区的肥沃土地可照旧种植水稻。
只是那些贫瘠的丘陵地与山石地,倒也可以种植金米屯垦备荒……
绍治帝对推广金米一事十分重视,杨宗祯和叶士高又有心给予贾璋帮助。
在他们的共同建议下,吏部老老实实地出台了一条新规定。
他们把金米良种的推广情况,列入了地方亲民官考评的依据当中。
有考评这条鞭子在后面督促着,即便有人不想去田间垄头吃苦,有人生性固执不信金米良种的事情,他们也不得不去做这件事情。
而且,他们不但要做这件事,还要把这件事给做好……
否则,等着他们的,就是下等考评与贬官的威胁。
得知此事后,贾璋只觉欣慰。
官员们日日食用的,是磨好、筛好的白面,是精挑细选的饱满白米,甚至可能是碧粳米、胭脂米这些御赐贡米。
有道德修养的人,会关心民生疾苦,会愿意做这推广金米的苦差事。
可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只顾着自己升官发财,哪里关心老百姓们吃的是什么?
秦汉前,百姓也不喜欢吃麦子。
后来,随着磨制面粉的工具一步步升级,小麦才逐渐变成主食。
金米是能像麦子一样,慢慢地被老百姓们接受,逐渐变成餐桌上的主食。
可是,若能早一日推广的话,还是早一日推广来得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