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73(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国度。

所以,朝廷九边, 都设有严密防线,防备贼寇侵袭。

而这些防线, 全都被设立在土地贫瘠、产粮不多的地区。

卫所屯田所得,根本不够官兵日常食用。

这就意味着, 朝廷每年都要往九边防线输送大量粮草供给官兵。

正因如此,朝廷的漕运压力始终都居高不下。

尤其是在战争期间,若只靠大运河的运输能力,根本就没有办法满足前线的粮草需求。

所以,一旦发生战争,朝廷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靠骡马运输军粮。

进而避免前线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

不管怎么说,大盛都不能因为军粮供给不足而战败吧?

这简直就是贻笑大方嘛!

可问题在于,用役夫、骡马运送军粮,对丁口和国库都很不友好。

所以,只要一发生战争,一运送军粮,皇帝和阁老们就有头疼的地方了。

不过,运送军粮一事,在漕运之事上还不算最大的麻烦。

真正让人头疼无比的大麻烦,还是大运河的淤堵问题。

每当黄河、淮河泛滥成灾的时候,大运河就会因为黄淮泛滥,出现河水倒灌、河道淤积等情况。

一旦大运河出现河水倒灌、河道淤积等情况,载重超过两百石的船只就无法从运河航道通行,运输军、民两用的物资了。

而这,就是传说中的漕运停摆。

军粮运输一事,只要多耗费些人力、物力进行陆上运输,就能缓解运河漕运的压力。

虽然银子花得像流水,不论是皇帝还是内阁,见了都头疼,但问题总是能解决的。

可漕运停摆与黄淮问题息息相关,并不是人力所能解决的事情。

这样的大麻烦,又怎能让人不头疼、不忧虑呢?

而津海海港的建成与海航航道的出现,完美地解决了这个大麻烦。

有了海运,日后运河淤塞时,朝廷就可以用海船运输粮食了。

这对运河漕运来说,是一个很有益的补充。

即便海上可能会有海啸、台风等灾害,但在近海地区,发生这些灾害的几率并不算太大。

两害相权取其轻,想想漕运停摆带来的危害,海运的风险也就不算什么了。

正因如此,绍治帝和内阁阁臣们才这样高兴。

他们心里为津海官员记了大大的一功,又给津海这边送来了丰厚的赏赐,犒赏他们这些功臣。

在海港落实后,贾璋的心情同样美妙。

不是为了京中的赏赐,而是为了政柄的落实。

对实学派官员来说,这世上,就没有比政柄落实更能让人感到高兴的事了。

当初绍治帝御门问策时,贾璋献上了一篇与河漕、海漕相关的奏疏。

直到朝廷收了债、攻陷茜香,直到国库里面有了钱,绍治帝才考虑把这件事情落实,并把这件事情交到贾璋手里。

而贾璋在接手海运一事后,就做得无比用心。

因为在他看来,以海运补充漕运,是解决河槽运输弊病的根本方法……

修建海港、开辟海航航道后,江南的运粮船就能直抵东南沿海各省,再转运至京师或内陆各省。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