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也就罢了。
贾璋近些日子最喜欢的活动是抱着菱哥儿给他念诗词歌赋,儒家经典。
小小的菱哥儿好像也能听懂一般,每每听到贾璋读王勃的“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与孟轲的“禹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矣”时都格外精神,还会给贾璋面子,对着他甜甜的笑。
贾璋抱着孩子,笑着对黛玉道:“瞧他这古灵精怪的模样,倒是不知道他以后是要弃笔投戎做个将军,还是要做个由己饥之的贤臣了。”
黛玉摸了摸儿子的头顶:“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能撑起自己的小家,把日子过得高高兴兴的,他做什么我都高兴。”
黛玉虽然疼爱儿子,但绝不会做溺爱儿子的母亲。
菱哥儿可以文修武偃,但是必须具备顶门立户的能力,这是她这个母亲的最低要求……
在菱哥儿满月宴后不久,贾璋得到了一个顶好的差事。
师祖杨宗祯安排他去做今年顺天府府试的主考官。
在他做主考官期间的,他中书职务将由杨叔玉两人轮番代理。
杨宗祯的算盘打得还是很响的。
这几年来,贾璋修实录,纂修会典,为陛下献火耗之策,在秋狝时讽刺贪得无厌的鞑靼使臣,因功转任内阁,又给他兢兢业业地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机要中书,事功已经有了。
贾璋是独一份的三元及第,又是实学一派的青年翘楚,还写过《尚书通考》这样义理详实的著述,就连绍治帝都把贾璋当做大儒种子,所以他的清名和文名也有了。
而且文名极盛,翰林院那些积年的状元榜眼探花完全比不上贾璋。
光是三元及第这四个大字,就能把那些翰林压得喘不过气来。
最重要的是,贾璋在翰林院熬了四五年,在御前、史馆、内阁都当过差,只要再添上他给贾璋安排的这段考官经历,贾璋的资历就会变得完美无瑕起来。
如此一来,贾璋升官也就变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毕竟他清名、资历、功劳、考评、圣心样样齐全,就算年纪轻,也没人敢说他没资格加官进爵,顶天说两句“年纪太小”、“不够稳重”的酸言酸语,但那根本就无关痛痒。
贾璋行得正,立得直,就算有酸溜溜的流言蜚语出现,也不会影响到贾璋和杨门的清望,更不会产生不利的舆论。
这才是杨宗祯这么安排的根本原因。
熬够资历后才是被提拔的好时机,贾璋在现在这个时候升官,才是水到渠成,而非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把杨叔玉叫来做临时中书,是杨宗祯布置的另一步棋。
有了这一段经历,等贾璋升职后,他就可以把杨叔玉调过来接替贾璋的职位了。
当然,因为官位低,叔玉他是不能一开始就做机要中书的。
但这种东西,都是一步步来的,茂行他熬了四五年的资历,叔玉自然也要熬上这么多年,甚至还要熬上更多年。
茂行他是状元出身,起点就比叔玉高了一大截儿。
叔玉需要比茂行他多熬几年资历,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在翰林院和文渊阁当差已经是人人羡慕的好差事了,如果连这点儿冷板凳都坐不住的话,那他这孙儿也就不用当官了。
他还是赶紧让他们回老家耕读吧,省得留在京中丢尽了他这半辈子攒下来的脸面!
待到四月桃杏纷飞时,贾璋前往贡院,与顺天府府尹一起拟定考题。
在这之后,他就在贡院里闭门不出了,省得有人找上门来求他办事。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