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两人一起画花样子,一起读书作诗,一起喝茶点香吃点心,所有的一切都那样的快活。
贾母如今只觉她们祖孙二人过去的回忆都好像沾上了水彩般绚丽。
这么多年下来,除了元春与黛玉,她再也没在任何一个年轻女孩子身上用过这么多的心思。
当初让黛玉搬到菁莪馆,贾母就十分不舍,连着好几天都恍惚觉得黛玉还住在荣庆堂的套间暖阁里。
如今黛玉跟着林如海家去了,她又怎能不思念黛玉呢?
黛玉亦十分想念外祖母,来到荣国府后,就陪着贾母玩笑了一整天。
直到晚上林如海过来接她,她才与贾母依依惜别。
而和林如海一起下衙回家的贾璋也收到了黛玉校正过的书稿。
看着书稿上面娟秀的小字,贾璋轻笑了一声。
黛玉她真的很认真呢。
第132章 丰盈国库催动改革,内阁会议探讨火耗
在江南官场抄出无数白银后, 绍治帝就动了进行火耗改革的心思。
因为盐税一案,绍治帝在朝廷内部的话语权得到了空前的增长,国库里堆满了抄家得来的银子, 养廉银子的事情也不用多费心。
除此之外,绍治帝已经命东鸾卫收集民间碎银, 并在皇庄开炉熔铸官银。
经过潜邸幕僚与大内账房的精确计算, 绍治帝已经厘定了火耗的具体数额, 并且定下了固定的火耗数额。
绍治帝把碎银中杂质最多的川西地区的火耗数额定为固定的火耗数额的标准。
如此一来,即便是碎银杂质多的地区,也不用因为火耗银子贴钱, 进而导致他的改革变成弊政。
而那些碎银杂质少的地区, 依旧能够赚上一笔银子。
虽然比起以前的火耗, 这点银子根本算不上什么;但是那火耗本就是朝廷的钱,不能因为约定俗成四个字, 就把这些钱默认为硕鼠的东西。
绍治帝断了这些人的发财之路, 也是在替天行道。本就没有半点错误, 他无愧于心!
而且,绍治帝觉得自己已经很仁慈了。
毕竟他愿意对过去的火耗犯罪行为既往不咎,又愿意给那些穷苦官员发一笔养廉银子,这般仁德的君主简直就是千年难见!
下面的官员不感恩戴德,也就罢了。若是敢顶风作案, 绍治帝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雷霆震怒!
至于绍治帝让东鸾卫的绣衣使者去收集各个地区的散碎银两,而不是吩咐潜邸心腹去做这件事也是有他的考量在的。
东鸾卫是太上皇转送到绍治帝手中的特务机构, 因此,太上皇对绍治帝吩咐下去的事情必然也是知情的。
在忠顺亲王和冯唐前往江南抄家前, 绍治帝就已经把这个任务分配给了东鸾卫。
以太上皇执政几十年的经验与头脑,他不可能看不出来绍治帝打算做什么。
而他没有因此召见绍治帝并提出反对意见, 就意味着他是同意绍治帝进行火耗改革的。
绍治帝也明白太上皇的意思。
有这位老人家的默许,火耗改革的最后一道阻碍就也消失了。
在盐税案后,他对内阁阁员们的主动性增强了。
只要太上皇不反对,他提出的意见又利国利民,底下的阁员就不会有人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