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7(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和他同科的探花也因为在御前奏对得当,被调到了吏部任职。

如今对方已经升到了六品,和韩修撰平起平坐了。

只有韩修撰仕途上没有什么起色。

贾璋看得明白,韩修撰根本不适合做翰林,他更适合做御史。

若韩修撰去科道做官,说不定早就升官了。

当然,韩修撰若是做了言官,更有可能把皇帝和当权大臣得罪个彻彻底,然后夕贬潮阳路八千。

在做官这件事上,韩修撰并不是个聪明人。

但这未尝不好。

老百姓是需要这样不聪明的官员的。

做官太精了也未尝是件好事。

韩修撰对他的态度十分友好。

贾璋觉得韩修撰有点儿像他在国子监的舍友范孟起。

他们看向他的视线也太像了。

贾璋对此充满了腹诽之子。

他的确有点儿受不了这两位仁兄露出来的,几乎可以被称之为慈爱的视线。

除此之外,他和赵仪这位师叔也愈发熟稔了。

在贾璋来翰林院历事之前,他们两个只在文会上与杨阁老家里见过面。

两人虽脸熟,但却没有太多交情。

赵仪愿意照顾贾璋,看的也是杨宗祯和叶士高的面子。

但是随着贾璋的用心经营,赵仪也愈发喜欢贾璋这个小师侄了。

长辈们很难不喜欢贾璋这样相貌好、读书好、还会说话能办事的好孩子的。

赵仪看着他这个小师侄,只恨自己门下的几个弟子不争气。

退之师兄好福气啊!

这年头像茂行这样四角俱全的徒弟已经不多了。

把贾璋这样四角俱全的徒弟带出去,自己也有面子。

譬如说现在,贾璋在翰林院的优异表现就已经大大地给退之师兄长脸了。

眼下谁不竖起大拇指,夸叶士高他教徒有方呢?

赵仪已经把羡慕二字说倦了。

他默默地增加了自家几个弟子的课业,只放过了自己七岁的小儿子。

惟愿儿孙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东坡居士的祈愿非常朴素,也很贴合赵仪的心境。

他也不强求儿子成为第二个贾璋,更不会去强求儿子去挣个公卿之位回来。

只求他能像贾璋一样沉稳懂事,守好赵家的家业,无灾无难,做个端方君子就好了。

至于光耀门楣什么的,还是自己来吧。

赵仪他舍不得让自己的老来子吃太多苦。

所以就只能多苦一苦自己,再苦一苦自己的徒弟了。

赵仪对贾璋的事情很上心。

国子监生来翰林院历事的机会很珍贵,而且时间有限。

因此在贾璋对翰林院的基本工作内容了解并熟悉起来后,赵仪就只让他工作一上午。

下午的时候,他会打发贾璋去读翰林院里珍藏的书籍与实录。

那些书籍对会试很有帮助。

而实录里面更是记载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奏对。

贾璋可以从那些文字里面推演出昔年的刀光剑影,总结出各地官员的当政之法。

这些东西对如何做官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些东西只有翰林院有。

就连翰林官们都不能把翰林院书籍借回家看,只能在抄录后带走。

不过翰林官们可以抄录的也是普通书籍。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