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清朝年间,清朝帝王依然还在使用北京的刻板,比如雍正时期的《龙藏》,就是北京刻板。
《龙藏》是历代官刻大藏经里极为重要的一部,不仅仅是汉文大藏经,还收录了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是历代集大成者的经典著作。
【正是在北宋繁盛的印刷环境中,书肆刻工毕昇发明了新的活字印刷法,一下子把印刷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毕昇先用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刻上凸面反字,用火烧硬后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单字的印章。
他批量制作了组多胶泥“印章”,按照一定的顺序规整的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松香或者蜡和纸灰,用来做泥模子的黏合剂,按照字句、段落,把一个个胶泥字模子摆放好,最后框上铁框,用火加热。
等到黏合剂冷却后,依然不能立刻使用,需要用平板把版面压平,等完全冷却泥模变硬之后,就可以开始刷上墨、覆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开始印刷。
印完之后,再用火烘一烘,黏合剂融化之后,泥活字还可以拆下来留着下次使用。
.
“毕昇!真的是你!”
北宋庆历年间,一处书肆里,各个印刷工匠羡慕地看着毕昇。
原本听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他们以为是重名,以为会是什么大人物——就算那造纸术的宦官,也是宫里伺候皇帝皇后的人物,对他们来说也算大人物了。
没想到如此详细的介绍,还真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书肆刻工,就是他们身边的同伴!
毕昇同样感到不敢置信。
他伸出双手,看着手指上还残留的胶泥,原来,他的发明除了沈家小公子,还是会有很多人欣赏的吗?
原来,他虽然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他的发明创造却影响了几千年的后世,他的一切努力,没有白费!
.
“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原来是这么个活字!”
唐朝的工匠是最激动的。
大唐的造纸工艺已经很厉害了,雕版工艺同样成熟,不缺优秀的匠人,只缺效率。
再简单再好刻的木板,一版一版刻下来也是费时费力。
现在有了活字印刷,大的书肆若是匠人一起合作,多印刷几次积攒许多的胶泥模子,日后都不需要自己刻木板了。
匠人们热闹地讨论着:“果然比雕版省事!还可以改错别字!”
“还比雕版省地方!”大批的书版存放不方便,若是遇到阴雨或者老鼠还会被损坏,坏一两个字整版都无法用了,看着就心疼。
“这做一批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做得越多,后面越省事,都可以不用做新的直接找旧模子,多方便!”
“但是泥活字容易变形吧?泥巴还是太软了点,而且轮廓模糊,若是用来刻米芾怀素那样的草书,就不好看。”
有匠人顺手在地上抓起一团泥,捏成方方正正一长条,用树枝在底部刻字,刻完看着那模糊的模样直摇头,不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