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速的时代,也是华夏古代农业技术和水果发展最快的时候。】
除了《橘录》,还有蔡襄《荔枝谱》,只不过《荔枝谱》的成书有些与众不同。
蔡襄是一位福建人,科举进入朝廷后,与同僚讨论起家乡特产,但是同僚不信。
“福建也有荔枝!”
同僚:“胡说,荔枝明明是广东的。”
“还有巴蜀之地。”
蔡襄:“我们福建人什么都吃,怎么会不吃荔枝。”
同僚:“你都没荔枝怎么吃?”
“福建有荔枝!”
蔡襄怎么解释同僚都不相信,越想越气,福建明明有那么多荔枝,凭什么说福建没荔枝!
蔡襄一气之下,回去奋笔疾书,给中原之地没见过荔枝的家伙看看福建荔枝的厉害!
于是,《荔枝谱》就这么诞生了。
.
汉朝,作为出了名的喜爱荔枝的刘彻,在历史上曾经建造扶荔宫移植南方的荔枝树,因为树被栽死了,当时的负责人被处死,连家人一起被连累处死。
现在看到荔枝原来还有其他腌制方法,刘彻心动之余,也想到了移植看来不可行。
“原来后世的荔枝也还是栽种在南方偏远之地,难怪长安种不活。”
后世的栽种技术那么发达也没成,看来这荔枝对水土挑剔的很。
一时之间,刘彻歇了移植荔枝的心思,也让这一时空的负责官吏逃过一劫。
【《荔枝谱》里不但记录了福建的荔枝品种,还介绍了荔枝的加工方法:红盐、白晒和蜜煎。】
天幕上特意放出荔枝三种加工方法的详细步骤,天幕下,蔡襄本人十分尴尬。
青史留名的激动还来不及发作,就被爆料这种写作缘由,现在同僚都在嘲笑他。
“别管大家怎么笑,他们那是嫉妒你名扬后世了。”交好的友人拍拍他的肩膀,“你看你一时意气之作都能出名,好好写岂不是更出名?”
蔡襄眼前一亮:没错!福建那么多水果,那么多好吃的,他一样的写一本,岂不是也能成为某个行业的祖师爷?
不止蔡襄受到启发,其他大臣也受到启发。
都是考出来的人杰,写书谁不会来着,写家乡的特产,那还不是信手拈来?
.
唐朝时期,荔枝产地的果农们大喜过望。
这么多方法多好,日后进贡完全可以淘汰竹筒法,那样太浪费人力和马匹了,还不如腌制之后,可以保存的更久。
而且往各地销售,也更方便了,这天幕送得不仅仅是技术,也是钱啊!
【同时因为科技的发展,宋朝关于水果的储存、腌制等技术也发展了起来,对果树的繁殖有了新的技术。】
【比如宋朝的地窖,能让水果蔬菜在冬季也得已保存,保存得当后贩卖也就更为便利。】
赵匡胤不由自得起来。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