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旅游和度假是两码事,最好的度假是在家里,泡完澡开罐凉啤酒蜷在沙发上看电影就非常之好。可想到陪父母的时间并不多,每次父母提出三人一起出行,她都会答应,并且尽量迁就父母的旅行节奏。她也是才知道,父母固然爱她,时间长了不见也想念她,但是他们也更愿意和同龄人玩在一起,并不怎么想和她一起旅行。把她规划进去,不过是可怜她一个人太孤单。
父母直接催婚她倒是完全能抵挡,怕就怕父母对她暗戳戳的心疼,他们悄悄地心疼她,怕她发现,可她偏偏瞧出来了,虽然这心疼得完全不是地方,简直离题万里。
“我就不去当电灯泡了,你们发现没,当着我,你们特别有为人师表为人父母的包袱。”
二人马上否认,齐声问谭幼瑾:“你怎么会这么想?”
“我暑假要考驾照,没时间去。”谭幼瑾要考驾照,从宏观上来说,她解释为有时候为了在舒适区更舒适,而不是麻木,有必要从舒适区暂时跳出来一会儿;更具体的是,父亲开车的场景触动了她,再过十年二十年,他们一家三口非要有一个人开车,还是她来开比较好。之前于戡也刺激过她,每次节目里开车,都是这个比她小的男的握着方向盘,她时不时会产生把方向盘握手里的冲动。
周主任很是惊讶,她之前苦劝女儿考驾照,都被女儿用一堆话堵了回来,什么打车比开车划算,开车不如坐地铁……
周主任省略了惊讶,直接鼓励女儿说:“我相信你,这个假期估计就能过。”
“您也别太相信我。”谭幼瑾微笑,“三年内能考上就成。”很久之前,母亲对她的鼓励“我相信你,你很聪明,只要你努力,你一定能成功。”简直成了她的恐惧来源,她其实想听“不成功也没关系。”现在她对自己说“不成功也没关系。”顺便从不成功里捞点乐子。
原山的电影在谭幼瑾心里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但在浏览记录上留下了痕迹。大数据关注到了谭幼瑾对这一电影的关注,疯狂地向她推送有关这电影的一切。
翻到影评,谭幼瑾没忍住看了几篇。有一篇她看了很久,对这种爆米花电影,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意见,一般都是从情节价值观方面谈,但这一篇则是完全的技术分析,开头就批评了片子的布光构图……
每个字都在告诉片方:我是同行。谭幼瑾想到了原山的某个同行,看到第二遍的时候,谭幼瑾几乎确认了这同行是谁。
“同行是冤家”直接给了现成的反驳理由。底下有评论说:既然你讲得这么专业,告诉我你自己拍了个啥。
谭幼瑾觉得这篇影评写的每一个字都特别在点儿上,唯一的问题是写影评的人。写影评的人也拍片子,但没有一部片子上过院线,这方面的成绩远比不上原山。于是再合理的批评,有了这个身份,都可以被认定是同行抑制不住的嫉妒。
谭幼瑾叹了口气,切了小号,给影评点了个赞。点完赞没忍住发表了一条评论。
大数据还捕捉到了谭幼瑾最新聊天主题,开始频繁跟她推送有关节目嘉宾的内容,不过大数据大概判定她对于戡没兴趣,给她推送的全是见过两次面的整容医生作为专家在各种节目亮相……
谭幼瑾拿了节目组的酬劳,很厚道地期望水花都出在其他嘉宾身上,她一点儿都不介意自己的镜头被剪掉。可惜事与愿违,预告片已经在她的亲戚同事学生间散布开。有八卦的亲戚问她最后和哪个男的在一块,是不是最好看的那一个。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