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3(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蔡夫人确实不宜亲自出门迎接苏轼夫妇,因为她腿脚不便,听说早年间就患有严重的痹症, 到了湿热的南方,十多年来,痹症越来越严重,甚至到了无法行走的地步,只能日日卧床休养。

幸好来之前,王弗就向孔维的夫人打听过蔡襄家中的情况,对此也有准备。痹症包括的范围很广泛,根据描述,蔡夫人患的可能是骨性关节炎,相较于更麻烦的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还算好的。

蔡襄的手书虽然千金难换,但他从不肯轻易赠人字画,家中很是清贫,再加上为了修建万安桥,蔡襄捐出了自己的所有财产,好不容易才凑足了修桥的钱。为了纪念蔡襄捐钱建桥的高义,民间以他为主人公编出了不少动人故事,其中一个,就是观音指点蔡襄,让他用一美貌女子乘船招婿,只要人们的铜钱砸到女子,就能娶她为妻。蔡襄让夫人妆扮一番,登船“招婿”,在夫人身边放置磁铁,铜钱就砸不到她了,这才凑足了造桥的钱财。这当然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但蔡襄受百姓爱戴,也可见一斑。

蔡夫人卧病在床,王弗跟着侍女进去与她闲聊了一会儿。可能是常年不出门,蔡夫人脸色苍白,神情有些呆滞,情绪也不高,好在王弗擅长顺着对方的话题聊天,倒也和她聊得十分融洽。

不一会儿,蔡襄提着两只螃蟹回来了,见到苏轼,还有些惊讶,因为他外任做官多年,对于苏轼这样的后起之秀,了解得不多。

蔡襄捋着胡子,态度和蔼:“老夫虚长你几岁,便厚颜称呼你一句‘贤侄’,只是相逢恨晚,年后我就要移知开封府,不能与你共事,再为福州与泉州百姓多做些实事。你初来泉州任上,有不懂的尽可以问我,这南方沿海风物人情不比北方,各族杂居,不通官话,实难教化,不过,相信以贤侄才干,必能将泉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苏轼忙称“过奖”,拱手道:“下官初来乍到,见此地百姓教化得宜,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听见街头巷尾人人称颂蔡公的德政,心生钦佩,不请自来,便是为了向蔡公取经,希望蔡公不吝赐教,不要嫌弃小侄愚笨才是。”

“福州、泉州一带,依傍港口,海运繁荣,本来是一块福地,只是周边小国恶民及凶猛盗匪,占岛为王,肆意劫掠沿海渔民及商船,造成了无数损失,厢军和乡兵战力不足,更何况我们的战船陈旧,不能远航,你若要做出一番成绩,最好的办法,大概是加紧训练水军,补充水军军备,威慑四海,开辟出一条可行的海上商路。老夫在福建路为官十几年,也未能做到这一点,无他,水军将领和造战船的工匠实在难寻,朝廷也不太重视水军战备,申请拨款屡屡被拒,也就搁置下来了,只能暂时发展制茶,兴建水利灌溉工事,保障住百姓的基本生活。”

蔡襄这一番话,寻常官员是绝对说不出来的,这样的深刻领悟,是他十几年来经验教训的

总结,有些事说来轻松,实际去做,并不那么容易,就拿万安桥来说,那是他的心血之作,耗费了他全部身家,历时七年之久,才建成这座跨海石桥。而他此时见到苏轼不过一个时辰,就倾囊而授,毫无保留,也说明了他是一个真正想为百姓做实事的人。

两人又谈了些别的话题,蔡襄听说苏轼对此地的荔枝感兴趣,哈哈大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小册子,对他说:“古人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泉州荔枝可谓是一绝,等到明年荔枝成熟,恐怕贤侄要如我一般,恨不得把批改公文的桌案搬到荔枝树下去!这是我多年来尝过的荔枝品类,我为它取名《荔枝谱》,贤侄可按图索骥,若有差异,尽可回京来找我。”

苏轼接过那《荔枝谱》,顺手翻了翻,见其上书法端丽,行云流水一般,有三卷七篇,详细记载了泉州各种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服食、加工、贮藏、运销,对他这种资深吃货来说,简直是福音。

不过,苏轼与王弗生活已久,对于书籍的编纂出版很有心得,忽然想到一件事,便问蔡襄:“蔡公这本《荔枝谱》,内容详实,文笔优美,实乃上品,不过还缺了一样东西。”

蔡襄来了兴趣,笑道:“缺了何物?”

“缺一副图画。蔡公可能有所不知,现如今北地十分盛行带图画的书籍,往日只有各类医书,为了辨别药物,附上图画注解,现如今,大家都爱看一种带插画的话本子,还有一种只有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