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就是放贷吗?”
“是的,此种制度与放贷大同小异,只不过,向你们借钱的是府衙,府衙不会像寻常借钱的人一样无力还钱。”
众富户心下腹诽,钱都进了官府腰包,谁知道还能不能要回来?自古民不与官斗,他们只是有些闲钱,可不想沾惹官府,于是纷纷摆手,道:“我等都不懂此中奥妙,太守若是想谈赈灾,想必诸位同仁都会慷慨解囊,至于借贷,还是免了吧!”
其实他们还有个担忧就是,宋明太守的任期只剩下一年多了,他们买了这个所谓的“公债”,到时候催债的时候宋太守刚好卸任,后来接任的太守若是不认前太守的政策,他们也无处申冤去啊!
事实上,他们的担忧苏轼已经和宋明分析过了,宋明认为他的办法不错,只是后续的风险太大,因为世上从来没有稳赚不赔的生意,他也没有陶朱公范蠡那样的“点金”手段,到时候还不起债,恐怕名声尽毁。
苏轼想到这一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不过他还无法准确剖析出其中利弊,对于“公债”这种经济理论只是一知半解,曾听王弗对她的弟子讲解过,便记下来了。
无奈之下,他回家问王弗,遇到这样的情况,她会怎么做?
“首先,我会请旨一封,将‘公债’定为官府支出的必要部分,其次,我会专门设立一个部门,将发行公债、偿还公债交给专门人才管理,最后,时机不够成熟,当下救灾更为急迫,公债你可以慢慢来。”
李书文从外头进来,向王弗汇报:“自江陵府购得米粮三万石,皆已运抵凤翔府。”
苏轼惊讶道:“你什么时候做了这样的安排?”
“不过一月前,见大雪不停,未雨绸缪了一下,我们的船改造过,行船速度远远超过一般的船,所以到得快。”
“那
娘子是要把这些粮食捐出来么?”
“不,你要同我买,救急不救穷,养成了百姓的惰性,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动乱。一个制度严明的官府,才更具有威信,百姓们才会放心地将钱财交给你打理,若不然,你猜今日那些富商们为何拒了你和宋太守呢?”
苏轼说:“因为他们怕朝廷依仗权势赖账?”
“就像他们对普通百姓放贷一样,也不过是倚仗自己的权势,强买强卖可不少见,公债的回报率远低于放贷,他们顶多看在太守的面子上稍购几股,你应该把眼光放在有些闲钱,做生意不够本,性格还很谨慎的小市民阶级身上。”
“‘小市民阶级’?这词语倒是新鲜?何解?”
“我一向把乡绅豪族称为‘地主阶级’,把城镇里居住的有些文化,有些积蓄但不算大富大贵的百姓称为‘小市民阶级’,像你呢,就是‘官僚阶级’,阶级基本代表了他们的财化水平,如果你要与这些人打交道,必须注意这一点。”
“我好像有点懂了,”苏轼沉思,“人的出身不同,一般做事的方法会有差异,我想要发行公债,必须先弄清楚哪些是需要公债的人!”
“嗯,所以你兴冲冲地打算发公债,如何利用公债募集来的银钱,你想过吗?”王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