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1(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低着头,屏气凝神。

少顷,威严的声音传来:“开始吧。”

所有考生落坐,太监分发题卷,答卷,草稿纸。

题卷发到秦遇这里,他拿起来先看了看。

只有两道策论题。

一道是:“如保赤子。”【注】

另一道题目则是:安国全军之道。

第一道题目,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里显然不是指爱护幼儿。而是指父母官要爱护其治理下的普通百姓。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如何爱护才算正确。而考生们要答的就是爱护方法。这便是策论。

这个时候,歌功颂德只会适得其反,必须言之有物。

可这还不够,周围俱是济济人才,他们想不出有用的建议吗。

十个人写了,二十个人写了,七八十人写了,那建议也就不出彩了。

这也是为什么秦遇在会试中,明明回答了干货,但是却居于中上名次的原因。

只提建议没有用,没有直击痛点,没有除弊,再好的

建议也只是隔靴搔痒。

秦遇慢吞吞磨着墨,脑子里思绪万千。

若问他想不想在天子面前露脸,想不想脱颖而出,众人瞩目?

他是个俗人,自然是想的。

可是还有句话叫出头的椽子先烂。

他的名次还好,再努努力,成为一名进士,以后进入翰林,做一名“清贵”的小官,也算安顿下来了,然后把他娘也接来京城,再之后娶妻生子,在年复一年中慢慢熬资历。

可是……

会试三年一届,每届录取三百人,就按一百人能出头算,多来两届,就是几百人,进士又如何,还不是被淹没在一届又一届的“新人”中。

秦遇磨墨的速度慢了下来,他低下头,苦笑一声。

到底还是不甘心,混日子哪里都可以,他甚至在当初考上举人之后,就可以以举人之名在老家活动,照样把日子过得富裕安康。

他何苦还去千远万远的求学?

念头通达,秦遇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他放下墨条,提笔蘸墨,先写下自己的籍贯信息。

然后稍微润色了两句,就开始细数近年来朝廷在哪些方面与民争利,大兴土木,使民生困。

他在金陵所学,足够他了解当前的民.生.政.治,每一条都是事实。洋洋洒洒陈述弊端,控制在一半字数左右,又开始回答解决之法。

第二道题,也是差不到类似的答法。之前在会试时,有一道策论题目为:强兵之道。

秦遇大概也能揣摩到天子的一些想法,所以这一次就答的大胆了许多。

秦遇提出了边关士兵以命相博,最后却被让人冒领了军功。

这是小的方面,也正是从此入手,又讲述到了军饷问题,该说的,不该说的,秦遇都答了上去。

作者有话要说:注:《康诰》

PS:关于严淮名次问题,因为会试竞争很激烈,一点差距,都可能间隔数个名次,严淮本身生病了,答题就模糊,最后还有大题没答,上榜有点不合理。所以想了想,就改了。请谅解哈。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