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3(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只管解决问题不管死活的冷血残酷。但此法门除了过于冷血残酷以外,还真是抓不出把柄来:朝廷本来就有开拓边疆的打算,而今不过是往开拓的军队中塞几十几百个士人而已,又能妨碍什么呢?总不能士族将领们可以战死疆场,士人们就死不得了吧?

不过,往军中塞入如此之多的士人,又能做到些什么?

汲黯仔细翻动奏折,终于在字缝间看见皇帝以朱砂点抹的批注:

“邓巴数”

这样诘屈聱牙、稀奇古怪的文字,显然不是主父偃该知道的东西。太子太傅抬起了头:

“陛下,这莫不成是……”

“这是天幕告诉朕的东西。”皇帝道:“说是什么心理社会学的结论:一个人可以直接管理、准确把握的下属最大的数目,不超过一百五十人。”

“自然,这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不过天书说了,古往今来,有不少超凡脱俗的人物,都或有意、或无意的在军事用过这条原理。譬如——譬如把什么建在连上来着?”

第92章 大汉后世谈(六)续

即使明悟非常,汲公也不由微微一愣:

“什么?”

皇帝微微一笑,却没有再解释什么。

所谓“将士子派入军队”,虽然出自主父偃的建议,但建议之后却是皇帝或有意、或无意的手笔。为了达成他苦心孤诣变革军队的目的,首先便得为由上而下所有的士卒扫盲启蒙,提供最基本的什么“思想教育”;而这些扫盲启蒙关系至重,可不是简简单单一本发《急就章》就能应付过去的,少说也得要有人居中指点,把握由上而下的动向方可。就算不能“建在连上”,至少也是求上而得其中,要设法让士人们渗透如军队的底层,可以随时传达与解释皇帝的旨意。如此上下一心,方能如臂使指,似乎可以粗步达成天书中“能聚能散”的成就。

这番心思自然不能对汲公阐明。所以皇帝轻描淡写岔开了话题:

“汲公于郊外开设的学堂,收效如何?”

这是君臣二人自天幕中所得的第二个启发。数次讲解之时,天书都曾有意无意提及“义务教育”,讨论过后世者完全由国家把握的基础教育体系;虽然只是寥寥数笔,但天子闻弦歌而知雅意,立刻洞悉了这举措之后无可比拟的深意——迄今为止大汉学风鼎盛,盛行的却依旧是各门各派各抒己见的“私学”,虽尔有百花争放而百家争鸣的自由之美,但在学术领域却堪称混乱一片而不可理喻,即使皇帝以强力“定一尊”,亦无法理清这一池浑水;学术的混乱引发政局的混乱,自征讨匈奴以来朝廷冲突频发,未尝没有各派争斗的影子。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