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吸口气定定心,叶峥看向纸上的题目。
这道题不拗口,翻译成白话就是:历史上朝廷治国,有外重内轻和外轻内重,论如何看待两种国策。
要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白外重内轻和外轻内重分别是什么。
这个外不是说外国,也不是说敌国,而是指地方,内则是说中央朝堂。
所以这道题很明显了,明光帝实际上在问考生们,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这两种治国方式,诸位学子你们怎么看吶?
别的学子怎么看,叶峥不知道,但对学过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叶峥来说,辩证地思考问题已经是他的本能。
既然题目中有外重内轻和外轻内重,自然要分别加以阐述分析。
有了思路,叶峥开始在草稿纸上起草内容。
先分析了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各自的好坏,对民生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这两条就用去了一半篇幅。
分析过后,自然要给出结论,或者说侧重点,明光帝问你怎么看,考生就要老老实实说出自己怎么看,不能在明光帝跟前耍花腔,分析了半天就是写不到考生自己的看法,明光帝好歹也治理了几十年的国家,跟前出入的都是天下最顶有才华或顶老奸巨猾的人尖子,考生若对于治国理事没有自己的想法,不拿出点真实的态度,是不可能让明光帝动容的。
但想法,或者说态度,要落在哪一侧呢?
考生怎么想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光帝本人怎么想。
也许有人会觉得,皇帝,自然是天底下最弄权擅专之人,大力鼓吹中央集权准没错,但比起前朝,明光帝在位这些年却并不独断专行,有事喜欢拿到朝堂上和诸公议论,他改善了科举制度,不重门第重才华,让寒门学子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大启的治国理事中来,也没有前朝重文轻武的风气,给了兵士和各地节度使必要的资源和统筹兵力的权利,也让一地官员拥有对该地更大的治理权。
这充分说明,明光帝的大半生的政策,不属于严重中央集权那一块的。
那么是不是由此可推,在明光帝心目中,外重内轻和外轻内重的比例,是前者占优的呢?
叶峥提笔在墨汁里蘸了蘸,正待落笔,写下这个观点。
然而就在这一刻,他脑中忽然闪过几个镜头,堰州府知州失踪,州城外流民作乱,知州回来后对于整件事的隐瞒,行于流民间无意中听到的只言片语。
这些片段的闪回,让叶峥对之前的想法不可避免产生了怀疑。
明光帝前半生的确给地方下放了不少权力,但他做的就一定是他心里想的吗?
又或者明光帝的思想会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变化,明光帝已经是年近七十的老人,在他六十七岁这一年,亲手出了这样一道题,亲自驾临殿试现场,看着广场上这些年轻学子,明光帝想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叶峥抬头,广场上空恰巧飞过一群鸥鸟,他思考的时间太长,燃香已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