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这种事,现代都有些无能为力。
天气就是这样,太冷不行,太暖和也不行,不该暖和的时间暖和了,更不行。
靠天吃饭,也就是这样了。
现在汴京府做的事,远不如在灌江府热闹,但所做的每一件,都是于国于民有利的事。
等翰林院把往年暖冬的记载,以及蝗虫病害记载找出来。
简直让人眼前一黑。
根据过往记录。
暖冬过后必有虫害,而且因为冬日庄稼徒长,肯定会有减产。
这已经是不错的了。
若持续温暖,明年再少雨,就会有干旱,等到夏末秋初之际,蝗虫就会无风而起,它们飞一段地方就到地下产卵,每隔几天,这些卵便会生出幼虫跟着大部队一起飞。
到时候铺天盖地,房子都能给你压塌了。
此时的承平国汴京城皇城里,在为还没发生的事忙到过年都没心情。
也有些心大的来劝:“暖冬而已,去年也暖和不就没事吗。”
“说不定今年也没事,不用那么担心。”
“若兴师动众,却没有用,该如何办?”
纪炀觉得这些话很耳熟。
似乎就是他在灌江府时听到的。
但中原大地,旱灾洪涝其实都很常见,便是做个预防演习都是行的。
上个月还在为良种增产的事开心,这个月立刻忙预防灾害的事。
在翰林院跟刘学士,王学士一起谈诗论画的隐士大家看着隔壁几个院忙忙碌碌,甚至探了探头往外看看。
一听所为何事,竟然觉得手底的画也不香了。
最后发出一句感慨,承平国有这样一群官员,怎么会不兴盛。
不过艺术家跟政坛到底是不挂钩的,他们也插不上嘴啊,没用啊。
纪炀听此还笑,说道:“能留下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怎么会没用。”
说着,还寻了些好笔好墨送过去。
皇上也从益宁府拨来不少天然颜料,然后继续公务。
基础建设需要,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少啊。
纪炀这个做法让文学士一群人有些黑脸,其实做什么政绩,他们倒还好,让他讨了这些大家的欢心,那对他们来说才更难堪。
可惜不管他们什么想法,纪炀根本不介意,中原各府各州,虽然没有对百姓说预防虫害的事,可私底下各处粮仓都在一一查验。
他们甚至怀疑,纪炀是不是借这个事情查各地粮仓跟账目是不是相符。
说是防止有灾时无粮,可谁能有真正猜到纪炀的想法?
但现在朝中,又有谁能管得了纪炀?
借着种子的事,他身份再次水涨船高,连他娘子在国子监都是只居在韩潇之下。
当然,他娘子也有本事,这是另说了。
不知从哪开始,传了一句话。
中原为何一会旱,一会洪涝。
就因为黄河,而黄河是地上河,所以容易泛滥成灾啊。
想想,一条河,比两边的河岸跟田地都高,多下点雨就容易泛滥,这不容易出事?
他纪炀,如何就是这地上河。
而小皇帝?
又有人说地上河,不就是帝上皇。
田地,不就暗喻皇帝。
所以他要防治灾害,清查粮仓,谁敢说个不字。
流言一出,便止不住。
纪炀身边二十护卫,两个小吏查到大年初五都没查到消息的源头。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