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20(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记到名录上。

赶在年前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都在进行。

因为这些人户明白,只有尽早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在来年的良种司运送种子时,拿到想有的东西。

一亩地产七百斤的良种。

足以让他们心神荡漾,这些人精于计算,又怎么会不懂。

再说,朝中的局势,他们多半也看得明白。

如果负隅抵抗。

只怕落不了好下场,那些被良种司林启,叶锡元收拾的人户,只怕缓不过来了。

有纪炀在汴京给他们兜底,他们是什么都不怕的。

这场没有硝烟的改革震惊当代许多隐士大家。

这些是真正的名士,真正的清流。

竟然有个久居乡野的书画大家,画了幅田野飘香的分地图出来。

那画上正是当地豪强低声下气要低价卖土地给手下佃户,那些佃户有的不敢相信,有的欣喜若狂。

如果再往佃户绵延的田地后方看,一些低调的官员正在策马奔来,他们不像普通画卷上,有着官员丑恶嘴脸,这些人个个年轻奋进,手里提着清点田地的账册过来。

而那些豪强中似乎有人看到他们,面容惊恐,竟有些落荒而逃的意味。

这位书画大家总是行走在乡野之间,这幅画卷动静相宜,生动活泼,上面人物虽多却不杂乱,豪强的滑稽,农夫的朴实,孩童的懵懂,青年官吏的朝气,皆映在纸上。

大家原本是不喜朝堂的,在好友劝说下,竟把这幅宁明庄分地图送到汴京。

这会被徐九祥挂在太庙当中。

饱读诗书的隐士大家们还说,每每新朝建立,才会抑豪强,分土地。

而承平国已经两三百年,却能壮士断腕,自己进行改革,而且还改成了,实乃奇观。

更有大家断言,这件事做成,承平国少说也能续两百年的命。

这话说的,其实不太妥当。

哪个人夸朝廷,不会夸千秋万代的,唯独这位夸续了两百年,而且言语之间,还觉得再续两百年已经不错了。

话传到汴京,纪炀却托人问:“若想再续,可有他法。”

本以为会兴师问罪,没想到皇上也问:“若想国富民强,可有良策。”

一个是朝中重臣,一个是国之帝王。

非但没问罪,而是认真询问意见,这位大家深受感动,竟然出仕了。

此时也在冬祭队伍当中。

这家人看到韩家人的时候,简直亲如兄弟,更是放荡不羁,连官服都懒得穿。

徐九祥比之先皇更要宽和,也不恼。

韩潇看着,只觉得徐九祥已经有了纪炀身上那不骄不躁,不急不恼的三分。

隐士大家主动出仕,这件事也让承平国上下再次振奋。

一切的源头,都在那颗种子。

那颗小小的,却有无限生命力的种子。

这不是纪炀头一次来冬祭,也不是头一次站这么近,但少有的,觉得这些事确实可以拿来夸耀。

一亩地七百斤的粮食。

纵然是他,也忍不住真心笑一笑。

更不用说连带的清查土地。

等到年后收收尾,他从在潞州扶江县做的事,也就的推到全国了。

让无立锥之地的百姓有自己的土地。

让从事劳动的百姓种自己的粮食。

这是世上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也是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办成的。

冬祭回来,满朝文武都倍感轻松。

他们家也有地啊,自然高兴啊。

不过以后那良种司,只怕会永远火热,这次不再是惧怕他们的权势,而是看着他们,就跟看见神仙一样。

谁知道以后的种子还能有多高产呢!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