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自行车铃铛体积小、价值低,之所以偷它,并且作案11次,无外乎以下几种心理。”

“第一,求财。铜制原厂铃铛价值15-30元不等,也算是一笔收入。”

“第二,报复。案犯可能受到过虐待或伤害,伤害她的工具可能是自行车铃铛,或者伤害她的人与自行车铃铛有关联,所以案犯采取偷窃铃铛来获得心理平衡。”

“第三,……”

李振良听到这里,忍不住举手发言:“是不是小孩子顽皮或者好奇?”

姜凌道:“小孩子顽皮或好奇,行为带有偶然性。此案属于连续犯罪,且形成一定的惯性,绝对不是顽皮、好奇。”

李振良想了想:“也对,你继续说吧。第三是什么?”

姜凌并没有因为李振良插话而觉得被打扰,案情探讨本就应该各抒己见,越热烈越发散越好。

“好,我继续说。第三,偷窃癖。案犯幼年时曾遭受过心理创伤,通过偷盗来舒缓情绪,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她偷窃的物品一般是不易被发现的小物件,如钢笔、橡皮、发夹等。”

九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年代,遍地都是机会,人们个个闷着头努力赚钱,哪有时间精力去关注什么心理健康?

周伟感慨道:“偷窃癖这个词,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小偷我倒是抓过不少,都是些好吃懒做的主,没听说过谁有心理问题。”

刘浩然在一旁说:“普通小偷是求财,偷窃癖是心理补偿,这俩不一样。”

周伟“哦”了一声。

脑袋里一下子灌进这么多知识,周伟感觉太阳穴有些发胀。他并非科班出身,做警察全凭经验,但他知道姜凌说的犯罪动机分析很实用,因此听讲非常认真,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几笔。

记着记着,周伟忽然想到了什么,抬头问:“小姜,咱们刚才不是在讨论第一次案发地距离毛巾厂最远,不符合你说的舒适原则吗?现在分析犯罪动机做什么?”

姜凌微笑:“问得好。接下来我们就把这三个犯罪动机与刚才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对案犯进行心理画像。”

第17章 直觉

时近黄昏,晚霞漫天。

食堂的饭菜香渐渐变得浓郁,时不时地飘进办公室里。

可是此刻大家一门心思都在案件上,就连吃饭最积极的刘浩然都没有留意到饭菜香味,目光炯炯地盯着姜凌。

心理画像,这个词实在新鲜。

就连一直从事刑侦技术研究的应松茂都是第一次听说。

和容貌特征不同,人的心理是动态的、多变的,怎么画得出来?

应松茂沉得住气,但他的助手赵景新却耐不住好奇心,直接发问:“什么是心理画像?”

姜凌说:“这个词是我在一篇国外论文中看到的。犯罪的行为方式,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反映出作案人的日常习惯与个性特征。通过案件痕迹物证中的心理痕迹和心理现场,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分析出案犯的形象和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等,从而可以为确定作案人范围提供依据。这个过程,就是心理画像。”

办公室里在座的都是公安系统的实战者,对理论研究并不擅长,姜凌这段话理论性太强,听得大家一头雾水。

李振良抬手挠了挠脑袋:“小姜,你能不能讲得通俗易懂点?”

周伟也跟着说:“是啊,我也有点听不懂。”

即使是学过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刘浩然,也感觉姜凌的话太过晦涩:“外国人写的东西,翻译过来实在是难懂。要不你还是结合案子来说吧,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