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20(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好,老夫也不问你那话从哪里听来,是董玄说的也罢,真是你自己所思所想也罢,你既说是,老夫便想问一问,你与我弟子说这些,究竟为何?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又何解?使君莫非对我正阳学派,对古今圣人学问,有不同见解么?”

他不在原作者是谁上纠缠,在他看来,这言语多半是董玄借赵都安之口说出。

他在意的,只是那藏在赵都安身后的,那名儒者的学说罢了。

“见解么,还真有些,”

赵都安微笑道:

“我近日读书,有所感悟,做小诗一首。”

他略作回忆,平静念道: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今人共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蓁塞,著意精微转陆沉。

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诗毕!

风停!

正阳先生陡然变色。

第357章 你未看此花,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如何与名满天下的大儒辩论学问?

赵都安在踏入白鹿书院前,想了很多,他不懂那些文人的路数,也不需要懂。

左右是私下里几个人的会面,并不需要如公开演讲那般,考虑到“观众”的需要,那索性就直抒胸臆为好。

这一首小诗,亦是他上辈子翻阅“鹅湖之会”的故事,所见的一首。

第二句的原文是“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意是说心学的这颗心,是从古代圣人如学问一般,一代代传下来至今日的。

但这个理解并不准确,因为在心学的理论中,圣人之心,是人人都有的。

所谓的本心,本性,按赵都安自己的理解,更类似后世口语中的“天性”。

所以,圣人的心与凡夫俗子的心本并无不同,差别只在于凡夫俗子的心灵被欲望遮蔽,蒙尘了罢了。

因此,他自作主张,将第二句改成了“古圣今人共此心”,更符合真意。

整首诗的意思,翻译下,大概是:

人从小就知仁爱、钦敬之心,古往今来,无论圣贤还是凡人都有相同的“此心”。因有了“心”的基础,才能筑起伦理的高楼,未曾听闻没了根基还会成为高山的。若只“留情传注”“著意精微”,钻在纸堆里,琢磨这个字有何注疏,那个词该怎样解,就会使本心“蓁塞”、人生沉沦。今日,我们彼此须珍惜这场切磋,如此才是真正的快意。

恩……

这一首诗,既直接阐述了心即理的真意,又批评了大虞朝过往正学,钻研琢磨典籍章句的习惯……

听在正阳先生的耳中,无疑是挑衅意味极浓了。

陆成隐隐面露怒色,宋举人没敢吭声。

至于赵盼,少女的脸蛋上不出预料,浮现出懵逼的神色。

以她的学识,识文断字并无问题,但再往深了,就完全听不懂了。

不明觉厉……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更是令赵盼顿感惊奇。

在自家兄长吟了首古怪的诗后,面前名满天下的大儒,竟认真地与赵都安讨论起来。

是的。

讨论!学问上的探讨!

并非是单方面的宣讲,而是彼此双方,有来有回,一问一答的探讨……亦或者……

辩论。

辩论?自家兄长,与当世大儒辩论学问?

怎么听,都是天方夜谭的故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