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要反省治世之道,反省平衡农商地位这样的问题,那也得先统一天下,方能图谋发展。
大一统,与四方割据,所能调度的人力物力,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所以现在,当这一批批由富商豪侠送来的军粮,注入洛阳的军粮府库当中的时候,他征讨董卓的最后一块拼图也就补齐了。
“文若,不必等到秋收了。出兵讨董,就在眼前。”
荀彧很难形容,听到陛下的这一番话时,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站在他面前的陛下,成长得太快了。
如果说,他刚来洛阳的时候,还一度为朝廷的野蛮重建而常觉有些无奈,现在他见到的,就已是一位心存大爱,善于反省,却又坚决果毅的皇帝统领,以及在他统治下,欣欣向荣的朝廷!
而这句宣之于口的决断,也正是仁懦之君与仁君的区别。
大汉何其有幸呐……
荀彧俯首作揖:“既是如此,臣冒昧猜测,陛下也不会觉得,有一件事是徒耗财力人力的无用之举?臣是说,点将阅兵。”
“为何会耗费财力?”刘秉有些奇怪地问道,“先帝曾于平乐观高台阅兵,这发兵之前的誓师校阅就放在此地,借用当年的场地又有何不可?洛阳已自战火中复苏,这平乐观中的晦气也已尽数除去,何必再另寻他处筑建高台呢?”
那是昔日汉明帝建的送征高台,并非汉灵帝所独有。
刘秉道:“传令下去,各方士卒整顿兵马,于三日后辰时,齐聚平乐观,扬我君威士气!”
……
当三日后的晨光投照于洛阳城西平乐观中的时候,荀彧抬眼望向前方的长阶,忽然意识到,对于这位能将罪己诏当成宣战书的陛下来说,避谶,可能是最没必要的事情。
反而是眼前的这片高台阔场,因今日的阅兵,重新被擦拭去了旧日蒙尘。
连带着被擦拭去其上尘土的,还有汉明帝从长安迎回的王权标志——
一尊三足腾空,余下一足踩踏龙雀的铜马。
铜马位居那九丈高的小坛之上,于日光下轻盈欲飞,也像是俯瞰着此刻奔行归位,陈列大坛长阶之下的骑兵。
铜色如金,甲光向日,同是金鳞曜曜,这铺天盖地的颜色,正如陛下所说,已将此地的浊气一扫而空。
也恰在此时,更漏落下了最后一滴。
“砰”的一声,战鼓巨响。
同在此地的刘辩,几乎是在即刻间,结束了望向那马踏龙雀的雕塑,转向了长阶之下。
因为此刻,所有人都停下了动作,停下了声音,向着这唯一一支正在移动的队伍看去。
那为首的不是别人,正是今日天子冕服加身的陛下!
他按着腰间佩剑,一步步拾级而上,以君王巡查领地一般的稳健脚步,向着上方的大坛走去。
陈列长阶两侧的朝堂官员,都如刘辩一样,望向了步步登台的君王。
赤底金漆的交领云纹,映衬着这张于摇曳长旈之下露出的面容,让其眉眼间彻底摆脱了稚气,平添一份威严。
两肩处,是星辰托举着三足金乌与蟾蜍,昭示着汉家天子肩负日月的重任。
而蔓延于玄色大袖之上的龙纹,随着他的脚步折射着金辉,一如当日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