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掺杂在早春潮湿的雾气中,将这些年的焦虑畏怯慢慢地冲散了,宽阔的路一寸寸铺陈开来,他像一只衔泥的新燕掠过青砖灰瓦,带着春回大地的消息,飞向更加明亮的远方。
第206章 正文完麟游阙下,凤栖梧桐,……
既然已有口头婚约,平安中状元的消息第一时间报给了沈家,沈家很是被京中的亲朋好友庆贺了一番,又听说平安醉的不省人事,沈太医不得不拿出家传的醒酒汤,硬把他薅起来灌了一碗。
第二日,宿醉醒来的平安,却是唯一一个无暇享受荣光之人。
因为在传胪大典之后,新科进士们还有许多繁复的流程要走,要去鸿胪寺接受皇帝赐给他们的进士宝册、朝服冠带,然后由状元做代表,上表向皇帝谢恩,并表达他们尽忠报国的决心。
随后新科进士们更换吉服,谒国子监、谒孔庙、行释菜礼,以芹、枣、栗等瓜果蔬菜作为祭品,表达对师道的尊崇。
平安确实挺感谢孔子的,可孔庙里供奉的不只有孔子,还有陪祭的四配十二哲,以及东庑奉祀的七十四位先贤先儒,平安带着一众进士,要把这些圣哲先贤全部拜上一遍,顺序、礼仪不能有丝毫疏失,也亏得平安记性好,这样一圈下来,大家都有些晕头转向了。
完成所有礼仪,又要去拜乡试、会试的座师、房师,感谢老师们的知遇之恩,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平安又去了大师祖、二师祖家里,感谢他们一路栽培。
郭恒将一对冰种飘绿的双鱼吉庆翡翠玉佩送给了他,让他好好拿着,是给他徒孙媳妇儿的;沈廷鹤不似郭阁老出手阔绰,送他的一套前朝官窑茶具还是祖传之物,但他家的厨子很会杀鹅……
鹅:???
平安谢师的方式就更直白了,他以两位师祖的名义在他们的老家捐资修建学宫,还在官学最显眼处为他们捐建了“师德碑”。
当然,这种好事小叔公和小郑先生也各有一份,为人弟子嘛,要一碗水端平。
平安在家里好好歇了两天,沈清儿又特意告假,两个人满京城压马路,三日后就到了回笼……呸,是授官的日子了。
吏部文选司,他这辈子都不想踏足却很难避开的地方,平安被授予翰林院正六品修馔,榜眼和探花则被授予正七品编修,这是雷打不动的惯例。而刘厦、王实甫、方禧和邓驰则经过朝考,进入翰林院庶常馆继续读书。
所以平安在翰林院度过了一段闲庭信步、喝茶读书的日子。
备考的时候对这样的生活极为憧憬,闲了月余终于闲不住了,开始利用官场“人脉”,到处打听小道消息。
今年是外察之年,在齐州任按察司佥事的小郑先生考绩名列前茅,被调回京城任户部清吏司郎中,而郑行远的位置被原盛安县知县孙燮接替——孙知县被“刺头”名声所累,备受上司排挤,在各地知县任上辗转,直到陈琰发迹才开始晋升,三年功夫就升了三级,也算当年的坚守正义有所回报。
但小叔公陈敬时仍留在齐州,升任布政使参政,兼任市舶司提举,继续主持开海事宜。
平安一有空闲就与他通信,了解齐州开埠的详情,了解开海后的贸易情况——这可关系到他的俸禄能不能及时发放。
值得一提的是,小师兄凌瑞的父亲、齐州巡抚凌砚即将任满回京,升任兵部上书,皇帝有意让他在京中站稳脚跟,在年底之前入阁。
平安听到这一内幕,心里暗自揣度,陛下是打定主意在禅位之前,打造出大雍最强内阁,为太子殿下保驾护航了。
博兼堂的伴读们全部上岸后,学堂地点被转移至翰林院,实行课业廪给制,由地方举荐神童,发给廪米,入学读书。
太子则转至文华殿读书,由陈琰、刘玺、胡萦充任侍讲官,另有侍读官员若干。
到了六月份,一年里最炎热的季节,平安散衙回家时发现家里多了两个人。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