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丞上门,请平安出山。平安也没辟谣,因为又可以请假去贡院看热闹了。
陈琰道:“那你要好好想想,送考只能请一天假,跟爹进考场,可以请十几天。且这是头等要紧的事,不会有人埋怨你。”
平安一听,十几天,发财了!
“我跟您去。”平安笑嘻嘻地应了,上不上学不打紧,主要是他这个人比较孝顺。
……
二月底,考官入闱。
先经历一番严格的搜查,禁止携带书籍、资料和一切可能用于舞弊的东西。
平安身上夹带的华容道、九连环、双陆、跳棋珠子就是在这里被收缴干净的……好在礼部的官员比较讲礼貌,不至于把他倒过来抖一抖。
然后才能进入贡院,听主考官宣布考场纪律,又是祭祀天地先师,又是宣誓,完成一番繁文缛节之后,便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开始熟悉考场、分派职责。
三日后到了三月初一,考生陆续进入贡院,主同考官们又是一番祭祀活动,各就各位,做阅卷前的准备。
平安虽不至于左顾右盼,但看什么都带着新鲜劲儿,十八房考官一个比一个出身高,状元就有两位,听他们一起侃天说地也很长见识,平安又是几个考官子侄中年纪最小的,最有名气的,嘴最甜的,总有人嘻嘻哈哈的逗他,所以三天时间过得很快。
直到被关进考房的一刻,才发觉不是那么回事——自己是来陪老爹坐牢的!
贡院除了那一排排比危房还要破旧的考棚,还设有十八间考房,同考官们分房阅卷,在卷面上做出标记,然后将“荐卷”递出去给主考官,称为“出房”。因此从现在开始到会试放榜,房考官们就要在这方寸之地完成繁重的阅卷工作。
好在考房虽小,但桌椅床铺功能俱全,也能简单的烧水洗漱,只是不能开门窗,除了递荐卷之外,不准与外界接触。
平安托着下巴,巴望着紧闭的门窗:“铁门啊~铁窗啊~铁锁链~~~”
陈琰:“………”
横竖也是出不去了,考试的前三天又单纯闲着,平安在纸上画出跳棋格子,用染色的纸团做棋子,跟老爹下棋打发时间。
陈琰也很佩服他随遇而安的心态。
在平安用纸笔发明的各种简易小游戏的消遣之下,三天时间过得很快,第一场考试结束,龙门打开,窗外人声嘈杂,平安扒开一条门缝朝外看。
陈琰道:“考生的卷子还要经过外帘官糊名誊录,才会送到这边。”
“哦。”平安将一条襻膊系在身后,收起满地简陋的“玩具”,然后烧水泡茶,归置好笔墨纸砚,只等主考官发卷了。
第136章 吃瓜,阅卷。
收卷官签名用印的试卷,由外帘官弥封、朱笔誊录、审核,那些存在格式问题的、犯忌讳的、有别字或涂抹痕迹的试卷会在此处被剔除出去,然后将原卷保存好,将誊录的朱卷送往内帘。
两位总裁官,也就是主考官是不直接阅卷的,只对十八房考官的“荐卷”进行最后拍板,如果录取人数不够,才会从初选落选的试卷中重新挑选,又叫“搜落卷”,所以几乎全部的阅卷任务都落在同考官身上,且必须字斟句酌,不能走马观花。
因为在考试之后,翰林院会同礼部会对取中的考卷重新审阅,检查试卷的水平、格式,是否有抄袭、雷同的情况,以此来判定考试官员是否公允尽责。
一旦在磨勘中发现问题,不但考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考官也会受到严重的处分,这也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平安拿到他们这一房的试卷后,拆成数沓,帮老爹做了简单的规划,每天取一沓,如果能提前完成,就看第二天的。
陈琰开始阅卷,平安就安安静静地呆在一边,偶尔茶没了就添茶,墨没了就研墨,尽量不弄出声响打扰老爹干活。
他本以为阅卷只是单纯的看,后来发现老爹直接在卷面上做标点——这个时代称作“句读”。
“句”表示一个句子结束,“读”表示句子中间语气的停顿,比“句”时间短,类似于逗号或顿号。
因为时下的书籍没有标点,读书人开蒙识字之后就要开始学习如何正确的断句,句读就成了学习经史子集的基础。
可是为什么要在试卷上做句读呢?
陈琰用余光都看得出平安的疑惑,一边继续批阅,一边对他解释:“以前并非如此,是今年的新规,以保证同考官逐字逐句地批阅。”
平安问:“谁想出来的变态主意?”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