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84(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观彼鞑清,窃国篡位,剃发易服,图我种族之灭绝;禁我经书,灭我典籍,欲我精神之沉沦。今吾同仁共起,誓以忠烈扶社稷,复中原衣冠。凡我同胞,心存血性,志在恢复,宜各整戈矛,誓同驱逐胡虏。无分贵贱,不计生死,纵身死魂灭,志未渝也!】

【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尚飨!】

【中原万里,待我披靡逆氛;汉家赤子,愿共誓复山河。黄河不尽,壮士此心不移;青史有名,丹心可鉴苍昊。倘有后退苟安之徒,背本忘祖,必为天人同弃;若能共举大义,赴汤蹈火,虽死犹荣!】

【呜呼!同胞其勉之!逆贼行将覆灭,王气已尽,天命所归,在我义军。】

【今举此檄,昭告四海,凡有志恢复者,义不容辞,同心协力,共雪国耻,共复华夏!】

……

四十年血泪,三万里家国,尽在此文中。

张煌言写得很慢。

握笔时,几乎一字一泪,往昔的一幕幕自眼前掠过。

这一路上的烽烟血火,黎民哀哭,还有所有那些,曾并肩作战,生死相托,却终究一一离他而去,相失在无涯沧海中的别时故人……

最终,定格为了一道披甲仗剑、立在船头的身影。

殿下,别君久矣。

当初说好的要一起匡济天下,何忍独弃我一人于岁月中。

自你离去后,我在千军万马中抬头见一痕月色,有时也恍然如见你眉眼。

我向金戈铁马,鲸波尽处,长风万里来寻你,那是你曾停留过、战斗过的地方,也是我的来时路。

“世伯,写完了”,郑经垂手立在一旁,主动给他磨墨。

张煌言有时看他的仪容,依稀会带上三四分的故人光景。

但这只是一种错觉而已。

延平王那样的人,一个时代只能出一个,从前没见过,后来者中,大概也不会再有了。

——史张李郑中原路,浙闽粤滇南国都。

所谓「史张李郑」,是说明末抗清的诸王诸名将之中,唯郑成功出生最晚,最为年少。

战斗意志却最坚决,影响也最为深远。

“走吧”,张煌言写完了最后一行字,揽衣起身,决然如利剑出鞘,“去征战。”

他要将殿下的魂灵重新带回这人间。

……

这则檄文在万朝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时间,云集景从,响应者如潮。

众多英杰摩拳擦掌,誓要带队进入副本,将满清犁庭扫穴!

就连一些少数民族的名将,比如,岭南圣母冼英,临淮王李光弼,还有北齐的斛律光,都主动请缨参与了。

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当年,晋王李定国在国境西南起兵抗清,就有彝、苗、瑶、壮、侗、仡佬、傣等族的儿女战士们,紧密围绕在他身边,坚持作战。

? 如?您?访?问?的?w?a?n?g?址?F?a?b?u?Y?e?不?是????????????n?②???②?5?????ò???则?为?山?寨?佔?点

数量之多,甚至达过了晋王军队的半数。

李定国最精锐的特种部队象军,就来自傣人的指点。

有八十多个白族村落奉他为“本主”,还在他死后为他修建了“天王庙”,年年香火祭祀。

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灭清复明,重开汉家天,那只是汉人的事。

但反抗鞑虏侵略者,让昔日执屠刀的刽子手血债血偿,付出代价,那就是所有人的责任了。

前者是改朝换代。

而后者却是亡国灭种,是彻彻底底的反人类罪名。

满清既然想把所有华夏人都变成奴隶,全部以供驱策,自然就会遭到所有华夏子民联合起来的反抗。

李定国与西南少数民族们是一例,如今,万朝联合又是一例。

满清实在是引起了众怒。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