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一共有三批。
最早的主帅是江州刺史郗鉴,而后是冠军将军谢玄,最后是刘裕。
三批北府兵之间毫无关联,人员构成也全然不同,每次都是全新的重建。
只是因为都诞生于京口,所以皆以「北府」称之。
京口是刘裕的出生地,也是南渡之后盘踞了最多流民的地方。
这里距离北方最近,对北方故乡的眷恋让流民们在抵达京口之后,就不愿意再继续往下走。
于是,他们在这里扎根。
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隔江遥望故土,等待着魂归故乡的那一日。
但最终等来的,终究只是一次次的失望罢了。
祖逖从这里北伐,中流击水,誓灭诸胡;庾亮在这里折箭为誓,不灭胡虏不归返;桓温从这里出发,连战连捷,却惜败于枋头,终成一声「树犹如此」的叹息;谢玄在这里练兵,淝水之战大胜,后来却于无尽凄凉中遥望北国,含恨逝世。
一座京口城,埋葬了古往今来,无数有志于北伐、收复失地的英杰。
千古多少事,皆付长江滚滚流。
如果将时间线拉得更长,许多年后,辛弃疾也曾来到这里登上北固亭,凭栏远眺,慨叹神州陆沉。
这里,是宗泽的埋骨之地,英雄垂死尚三呼。
这里,是文天祥从元廷脱逃之后,招募义师起兵抗元的起始地。
这里,也是郑成功北伐南京、张煌言三入长江的最重要据点,见证了汉家英杰飞蛾扑火般的最后一搏。
漫长的千年岁月,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京口北伐,抗击胡虏。
他们都曾奋起抗争过,但最后,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唯有一次机会,曾经无限接近成功,甚至已经将汉人的旗帜插在了长安城的土地上。
那就是义熙十二年的刘裕,和他的京口北府兵。
……
刘裕正在招呼北府众人,准备出征之前来个大合影:“都过来拍照。”
一旁,檀道济、王镇恶、谢晦、沈林子、沈庆之等一群青年将领都觉得很有意思,一拥而上,纷纷挤入了镜头,围在刘裕身边吵吵闹闹:
“我今天要挨着主公站,你快让开!”
“明明是我先来的,你如此蛮不讲理,还想打一架不成?”
“林子,镜头给我吧,我吃苦受累一点没关系,主动替大家分忧!”
“你小子一拿到镜头,直接就切成了你和主公的单独合影页面,请问是何居心?”
“夭寿啦,阿和啥时候不声不响挤到前面去的,快抓住他!”
霎时间,几人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有大打出手的趋势。
期间,不少面目狰狞的照片都被发在了评论区,万朝观众看得目瞪口呆。
不是,你们这么闹腾就为了抢一个拍照位,至于吗。
还真至于。
大宋的将领们清一色都是年轻人,平均年龄都在二十多岁左右,最年长的王镇恶也不过而立之年,最小的羊规、柳元景只有十余岁。
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被刘裕挖掘出来,带在军营中亲自教导,追随他四处征战长大。
刘裕作为历朝历代出身最低的皇帝,起于微末,势单力孤,无人可用。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