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8(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下的无私,更趋近于自我满足的占有,如果要做类比,就是把一只孱弱的小鸟关进笼子里,不令它逃脱。

为尽地主之谊,李怀舟带我去他家附近的早餐店吃东西。

在路上,我的计划差一点就泡汤。

原定吃早餐的地方,是一家羊肉馆。我走到门口才发现,李怀舟的邻居竟然也在里面——

那个以为我来租房子、告诉我李怀舟家是凶宅的邻居。

和邻居说话时,我戴了口罩、黑框眼镜和棕色波浪假发,他认出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过保险起见,我还是假意皱眉,声称闻不了太浓的膻味,让李怀舟换了别家。

在他看来,这只是个不值一提的小插曲。

去往面店后,李怀舟对我说起他父母的案子。

作为交换,我也向他介绍了我的高中生活,和我的姨父——

没错,是“我的姨父”。

我把自己伪装成一个饱经虐待、不敢反抗的受害者,让李怀舟一点点相信,再一步步诱导他步入陷阱。

为了更逼真,比起直白向他倾诉,适当的欲盖弥彰能增加可信度。

在烤红薯摊前,被陌生男人靠近,我惊恐发抖,朝李怀舟的身旁靠拢。

这个看似无意识的动作,将加深他对我的掌控感。

最后一步,是掀开袖子,露出疤痕。

我当然没有疤,那道痕迹是经过不知多少次练习,画出的仿真伤口。

用肤蜡塑造皮带抽打的条状隆起,颜料模拟陈旧伤口的色泽分层,以假乱真,非专业人士看不出来。

给他看一眼就足够,我假装难堪收回手,避免被李怀舟发现不对劲。

至此,我有了把“真实经历”和盘托出的前提条件。

因车祸去世的父母,瘸腿的姨妈,家暴的姨父,多年来不间断的折磨……

我对人际交往一窍不通,干脆把心理学当作套用的公式,用起来得心应手。

类似吸引原则。

面对与自己相似的人,更容易产生好感——

“你懂我,对不对?”

“我们是相似的人,你一定可以共情我的感受。你不觉得,我姨父和你爸爸很像吗?”

富兰克林效应。

人会对自己帮助过的对象产生好感。

向他示弱,向他主动开口请求帮助,是让双方更加密切的有效手段——

“你愿意听我倾诉,真是太好了。”

“你会保护我,对不对?”

“对不起,这么晚了还来打扰你。除了你,我不知道能去找谁。”

自我暴露效应。

在交往中,分享个人秘密或脆弱经历,能快速建立信任,催化亲密关系——

我把被欺凌被家暴的往事原原本本袒露在他眼前,说到最后,再红着眼睛补上一句:

“尽管问吧,没关系,是你的话……我没什么好瞒的。”

对了。

还要趁咖啡馆灯光昏暗,掀起袖子露出伤疤,故作羞怯对李怀舟说:“只给你看。”

出于对凶手的厌恶,前期与李怀舟来往,我避开了全部的肢体接触,刚好可以解释为,我对男性怀有惧意。

阴差阳错,又恰到好处,命运使然地,我补全了谎言中最重要的拼图。

就这样,李怀舟完善了对我的人格定位。

天真单纯、故作坚强但内心软弱的孤女,多符合他对“女人”的固有印象。

李怀舟没理由不上钩。

自然界中,有种鸟叫绿鹭。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