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体,且身中多刀,死状凄惨,直到翌日,才被人发现尸身。
杀死长乐县主的人,亦是宋挽舟,这在外人眼*里,也成了他忠心耿耿的有功之举,在天子危难时,宋挽舟并没有首尾两端,而是早一步就选择效忠于天子,甚至亲手杀死了参与谋反的妻子。
慕晚对宋挽舟最初的印象,是江州宋家书斋内沉静读书的少年,即使宋挽舟后来年岁增长、娶妻为官,他在她心中,仍一直是江州时的印象,直到谢疏临出事起,慕晚才像渐渐看不清宋挽舟,似是画中的人影浸沾了雨水,笔墨逐渐模糊起来,到今日,在对宋挽舟所作所为知晓越来越多后,慕晚已完全不明白宋挽舟,已然对他感到十分的陌生。
皇帝已在对余逆的审问中,掌握越来越多的内情证据,听皇帝的口风,似是就要让宋挽舟在休养时因“伤重不治”而死。慕晚对宋挽舟的观感已是万分复杂,宋挽舟的所作所为,牵扯进太多的人,但他又确实曾经对她有恩,但他却又在谢疏临的生死上欺骗她,慕晚无法辨知宋挽舟与她说过的那些话,究竟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她想理清心中的疑惑,想真正看清宋挽舟这个人,再决定是否要为旧日的恩谊,为他求情几句。
府中负责看守的侍卫,坚持跪请跟随、不肯退下,担心她与宋挽舟独处时有何危险,无法向圣上交待,慕晚只得在侍卫们的监守下,在后园与宋挽舟见面,正是春花绽放的时节,宋府后园因无人修剪打理,各色花朵反而开得更加肆意烂漫,白石小径都被花枝倾压,纷繁到缭乱的颜色,像能在日光下,一路摧枯拉朽地燃烧起来。
小径尽头,宋挽舟正身在亭中,静静地望着亭外绚烂的春光。他见她来,也没有什么意外的神色,就请她坐,请她用茶,并微笑着对她道:“嫂嫂不必担心,仆人们呈上来的茶,会是干干净净的,我也能托嫂嫂的福,喝一盅干净的茶。”
像是已知道皇帝要他“不治而死”,却也没有多少恐慌不甘,就坦然地接受了这样的命运。慕晚对宋挽舟有太多的疑惑,因疑惑太多,因心情太过复杂,一时都不知从何问起,沉默到仆人端茶过来,方最先向宋挽舟提起了这座宅邸的旧主人,“……长乐县主,是你杀的吗?”
慕晚并不同情长乐县主,为长乐县主竟为达成目的,给一向疼爱自己的亲祖母下毒。齐王与长乐县主曾想让太皇太后暗中襄助他们,但太皇太后坚持不肯,长乐县主便丧心病狂,让素来疼爱她的太皇太后,最后用性命来疼爱她,通过使太皇太后身体染毒,妄图来毒害皇帝。这样的人,本是死不足惜,但慕晚听闻长乐县主死状极惨,身上刀痕密布。
“是我杀的”,宋挽舟淡声道,“我刺了她七十三刀,因她曾在我面前,辱骂了嫂嫂七十三句。”
慕晚险将手中茶水泼出去时,见宋挽舟含笑朝她看来,“便是怕嫂嫂怕我,从前才不和嫂嫂说这些话。”他微笑的眸中又像有叹息,“嫂嫂为何要怕我呢,明明我和嫂嫂才是同一类人,陛下、谢学士等都是天潢贵胄,似这园中天生品类珍贵的花种,而我与嫂嫂是石径缝里的杂草,得靠自己吸附挣扎,才能求得阳光雨露,才能博得一丝生机,却生机又太薄弱,轻易就会被人踩在脚下,被人除去。”
“嫂嫂心中,还是只有谢学士吧,但能如何呢,陛下要嫂嫂做他的皇后,嫂嫂就只能离开谢学士,似我当初,必须跪着领受太皇太后的恩典,迎娶长乐县主为妻”,宋挽舟望向亭外刺眼的日光,“我本想和嫂嫂一起走另一条路,但可惜……可惜力有不逮,未能赌赢良机,也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