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5(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法、文教等大权。在当时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无法被超越的权力。表现为皇帝个人的独断专权。

但要我来说,这句话里面的主语,不一定是皇帝本人。而是指一个政权、一个朝廷的最高执政者与他的近臣团队所建立的权利结构。】

邓绥处理了一上午国事,现在正在亭中闲坐养神。听到这里,便点点头。

是了,最高执政者不一定是皇帝,比如现在的大汉,就是她来当家,这也算是皇权旁落么?可她好歹是皇太后,与王莽之流总是不一样的吧?

【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皇权旁落”,比如像是吕后临朝执政、曹操代掌朝政,乃至东晋时期的“王与马共天下”。随着一代代天子不断的完善这个制度,这种能够明目张胆威胁皇帝本人的皇权旁落,似乎在唐宋之后渐渐消失,翻不出浪花了。

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而是变得更隐蔽了。】

【比如被网友戏称为“明摄宗”的张居正。】

朱元璋识别到关键字:张居正。

他把奏疏扔到一边,开始认真听讲。

【有明一代,因为内阁的成立一开始只不过是皇帝的顾问秘书,后来才渐渐拿到了议政权和行政权,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内阁这个机构一直都没有得到制度性的确认,从政府框架的角度上来说,也并没有能够压倒六部、总领百揆,导致了明朝旷日持久的阁部之争——也就是内阁和以吏部为首的六部之间的权利争斗。

所以明朝的首辅要是想做出点成绩,贯彻自己的施政纲领,那就必须要拉帮结派、培植党羽,才能让自己的政策贯彻下去,不然六部不给面子,有什么想法都是白搭。总之,首辅政策好不好先不说,反正必须要分一部分心思在这种内耗上才行。】

朱元璋了然,这就是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了。话说回来,他为子孙万代计,砍头流放了那么多人,才把丞相这个职位从制度上给废除了,要是后代再搞出个有名有实的宰相,那他不是白忙活了?

不过……看来成立内阁这种东西不可避免,他还是要好好考虑。毕竟,就算政治需要搞平衡,但是把大半精力放在斗争内耗上,那不是跟两宋党争一个德行?

还是得靠他这个老祖宗,制定一个好的政策才行,嘿嘿。

【而张居正为什么能成呢?

首要原因就是万历帝继位时才十岁,他是和霍光一样名正言顺的辅政大臣、新任帝师。其次,他利用了考成法拿到了官员的任免权。考成法以六科来考核六部,而六科的考成则归内阁监管。就这么一层一层套娃,等于大部分官员任免都有办法。再次,他与司礼监的冯保合作,拿到了批红权。只要他愿意,内阁的票拟甚至可以越过皇帝直接送到司礼监披红通过,形成合法诏令。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他拿到了内廷太后的信任与支持。

也就是说,张居正拿到了议政权、行政权、人事权甚至诏令权,还有内廷的全力支撑。除了军权,他得到了一个皇帝权力的几乎全部。

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行使的不是相权,而是君权,是皇权。

所以那句“吾非相,乃摄也”,算是名副其实。】

邓绥沉思半晌,细细品味这句话。

这么说来,那霍光也不是什么权臣了,行使的也是皇权?

【但也正是从张居正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有的时候辅政者并不是站在皇帝的对立面,相反却是皇权的延伸。毕竟曹操、高澄这种权臣大多都是风雨飘摇的王朝末期,而霍光、张居正这些没有军权的中期权臣,反而是小皇帝能够依靠的代理人。

而吕后,就是这种当之无愧的代理人。】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