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陪伴,但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还不是帝王无子,希望他自宗室择优立储。
可他还是希望能有一个自己的孩子。
“若是……若是朕确实子嗣缘薄,为国本计,也是时候考量一下宗室了。”赵祯再次叹气。
苏州。
范仲淹品味着“义务教育”这个词,忍不住心生激荡:“虽不知何为义务教育,但后世对教育之看重可见一斑。”
他最近在思考,如今大宋之文教蔚然成风,可学子进学仍免不了重科举、轻学校之弊,长此以往,于国无益啊。
他向若是在诸路府州军及县皆设学,士人需在学习业一段时日方可应考,便可避免有些人鱼目混珠;若是科举考试三场先策、次论、次诗赋,罢帖经、墨义,便可育应用之材;若是改革太学,便可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可科举是全天下读书人的命脉,莫说是他要想动,就算是东京城里的那位官家,也要再三思量。
“我得再好好想想……现在时机尚未成熟。”
。
清世祖时空。
康熙正在陪着苏麻喇姑说话。
这位七十多岁的嬷嬷历经四朝,可谓是陪着大清一路走到今天,她还是孝庄文皇后的侍女,更曾任康熙的启蒙老师,康熙对其十分尊敬。
自两年前孝庄文皇后薨逝,苏麻喇姑就退居大内,不再过问世事。但康熙还是会时不时来找她聊聊天,这既是康熙身为后辈排遣这位令人尊敬的嬷嬷的孤寂,又是两人共同回忆和孝庄文皇后相关的点点滴滴。
尤其是最近康熙将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交给苏麻喇姑抚养,他就来得更勤快了些。
两人先照例聊了聊各自的近况,苏麻喇姑又带着胤祹陪康熙用完膳,康熙擦了擦嘴,若有所思地道:“后世竟从三岁开始就为孩子启蒙了吗?”
苏麻喇姑不由得失笑,连忙道:“澹澹生烟不也说了,启蒙太早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那个厌学情绪。”
“哼,就是娇惯。”康熙有点不屑,“我大清的皇子六岁即开始在上书房读书,文武兼修,日日自寅时至申时苦学不辍方能成才,哪个有所谓的厌学?”
苏麻喇姑看着自己看着长大的年轻帝王,目光又对上年近三岁的胤祹那双水汪汪的眼睛,但笑不语。
还有两年,可怜的十二皇子哦。
第41章 干活一下午
【云青青和表嫂的话题从早教转到了护肤、一边聊一边端起已经晾温的茶水喝了一口。
“诶?这是今年的新茶吗?”云青青眼睛一亮,“味道有点不同啊。”
“应该是?”表嫂有点不确定。
正好端着簸箩过来的外婆呵呵一笑,回答:“准确来说,是昨天刚烘干的茶。”
她微微抬了一下手上的簸箩,示意两人看里面那已经杀过青的茶叶,说道:“这是今天早上你妈她们在后山摘的,应该是今年采摘的最后一茬茶叶了,剩下的太老就不要了。”
云青青连忙起身接过外婆手上的簸箩,兴致勃勃地说:“接下来是要炒茶了吗?我要去看看。”
于是云青青跟着外婆去到后头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