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丽芬趁机邀请乔君贤。

“妈,乔先生说的不是用料,是风味,您没吃出来吗?宁宁这道菜放在我们福运楼,您能说它不像福运楼的菜吗?”罗国强打断了他妈妈的话。

他刚才喝第一口就觉得这个拆鱼羹很熟悉,宝华楼的味道,不就是福运楼的味道吗?可他从小被教导,要怎么选鱼,要用什么配菜,坚持用马蹄粉勾芡,现在这一碗拆鱼羹,连鱼都换了,味道也有差异,偏偏他就觉得这应该是福运楼菜单上的一道菜品。

张丽芬微微张开嘴,嘴里还留着鱼香,味道似乎有差异,又好像没那么大的不同。

杨福根他们可不是客人,直接拿着大勺子自己动手了。岳宁指着桌上的一个盐碟和一个辣油碗说:“陈同志、福根叔,你们要是觉得淡了,盐和辣,自己加。”

岳宝华还在细想孙女是怎么做到用不一样的食材,烧出跟他一脉相承味道的,听到孙女居然让人在拆鱼羹里加辣,他抬头看向孙女。作为一个粤菜大厨,他实在难以接受拆鱼羹里加辣椒油,可脑子里又浮现出刚才孙女行云流水般的刀工,以及嘴里那还未散去的鱼茸香气。

他不是孩子的师傅,此刻他只是个食客,他可以评判菜的好坏,却不该评判别的厨子对自己菜品的理解。

岳宝华强忍着自己的冲动,罗国强却忍不住了:“最好别加辣椒油,会坏了这碗汤的风味。宁宁的这碗汤,不能添也不能减,刚刚好。”

罗国强一脸真诚,让几只原本想要加调料的手停住了。

“没事,按照自己的口味加。”岳宁拿起辣椒油碟,舀了一勺放进杨福根的碗里,“我爸跟我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一个人一直生活在一个地方,那么他的口味就会很单一。咱们在西北长大,就喜欢吃咸的,喜欢吃辣的。这碗拆鱼羹对大多数吃惯重口味的人来说,就淡得没滋味了,他们会觉得好吃吗?没什么不能添不能减的,爱加就加,怎么好吃怎么来。”

她又把盐罐放到陈主任面前:“陈同志您走的地方多,各地的菜肴都能接受。但北京的口味比粤城重,要是觉得太淡,加点盐。”

陈主任喝了一口汤,最终捻了几粒盐放进碗里,搅了搅。

岳宝华看着那边几个人惬意地喝着加了辣又加了盐的拆鱼羹,陷入了沉默。

岳宁的做法打破了罗国强的认知,罗国强问:“宁宁,加了辣的拆鱼羹,还是粤菜吗?”

“应该不能算是了吧?但是我爸说,就像一个人喝茶,刚开始喝茶,不管多好的茶,都是苦的。那么刚开始不能说什么好就给他喝什么,而是应该从淡茶开始,让他能喝进去。只有喝进去了,次数多了,他慢慢学会品了,就知道好坏了。他在福运楼的时候,如果是外地客人,他会让服务员问一句客人是哪儿的,然后在口味上略作调整。因为这个,他被罗爷爷骂过几次,可他却屡教不改。”

这些话确实是爸爸说的,想到这儿,岳宁心头又一阵烦闷。她上辈子的爸爸见外地游客在社交平台吐槽他们酒楼的菜不好吃,气急败坏,用小号骂回去:“去吃你的回锅肉、口水鸡,生啃辣椒也可以。新鲜的不要吃,非要吃重口味的。”

她劝上辈子的爸爸,外地游客有自己的口味,她觉得可以在菜单上给大家提供口味选择,就像饮料选糖度一样。老头子差点跳起来,火爆地臭骂了她一通,说粤菜老祖宗的棺材板都按不住了。

到了这辈子,爸爸教她做菜的时候说,厨子做菜不强求让所有客人满意,至少要让大部分客人满意。粤城是通商之地,南来北往的客人多,口味也杂,有必要根据客人适当调整口味。等她有了记忆,发现爸爸的理念跟上辈子的自己一样。自己上辈子能把以烧腊饭为主的广式快餐开遍全球,靠的就是根据区域适当调整口味,同时又不丢老广味道。

岳宝华陷入沉思,岳宁提醒他:“爷爷,不吃洋芋饼饼吗?”

经孙女提醒,岳宝华伸出筷子。洋芋饼饼送到嘴边,浓郁的酱香夹杂着若有若无的香气冲入鼻管,嘴里的口水顿时丰沛起来。洋芋饼饼入口,软弹的面片带着若有似无的脆感。等等!这个洋芋饼饼让他觉得很熟悉,熟悉到让他想起自己炒的一碗牛河。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