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来过西北?”县里的同志问道。
“乔老先生到过延安。”北京来的同志微笑着讲起,“抗战时期,华侨领袖陈先生到访延安后,南洋华侨踊跃给边区捐赠物资,物资通过滇缅公路运往重庆。重庆政府发动皖南事变后,对边区进行封锁。乔家祖籍宁波,江阴会战中,乔家捐出轮船沉于长江口,阻止日军沿江而上。他们家成立了车队,支持企业内迁,与重庆政府保持着良好关系。南洋华侨找到乔家,为保证物资能送到延安,乔老先生从港城赶来,以乔家少东的身份,押运物资,冒着枪林弹雨,闯过重重哨卡,日夜兼程将捐赠物资送到延安。”
“原来是这样啊!这可是为国家立了大功啊!”县里的同志感慨道。
“可不是嘛!而且啊,乔老先生在抗美援朝时,英美封锁,他冒着极大风险给国内运送物资。”
岳宁这下明白了,原来这位是爱国富商的孙子,难怪如此。
“港城船王乔启明?”张丽芬小声问道。
“对,就是乔老先生。”北京的同志回应道。
张丽芬惊叹一声:“哇!华叔,您居然能跟这样的大人物做朋友?”
她这一惊一乍的样子,让岳宝华有些尴尬。要不是为了早日见到孙女,乔家再豪富,岳宝华也没想从乔老板那儿占什么便宜。乔老板喜欢他的手艺,又一同经历过那些艰难岁月,乔老板来宝华楼吃饭,跟他聊聊天,说说当年的事儿,仅此而已。
张丽芬惊讶的表情,让岳宝华有些不自在。乔老板这次确实帮了他大忙,然而乔家是港城的富豪,自己不过是个酒楼老板,实力差距犹如山脚与山顶。即便乔老板让岳宝华对外称是他的至交好友,岳宝华也不敢高攀,更不想让张丽芬有过多的遐想。
乔君贤回过头说:“嗯!二十多年的交情了。”
“哎呀!华叔,您上次回粤城的时候,怎么没说认识这么大的老板?害得阿昌瞎琢磨。”
岳宝华不知该如何回应她的话,好在大队办公室已经近在眼前。
大队办公室是小杨沟唯一的一溜砖瓦房,手电筒光照到墙上,上面是白底红字的标语:“不忘鼠疫害,坚决灭老鼠”。
妇女主任李巧妹迎了过来:“这边,这边。”
一间屋子里,点了五盏煤油灯,亮堂了许多。太亮堂了,以至于桌上两大盘炒洋芋饼显得格外清晰,也格外寒酸。
京城的同志嘴角微微下垂,看向县里的同志;县里的同志额头冒汗,看向杨福根。大家都知道这是小山村,来得又匆忙,可也不能这样待客吧?
杨福根连忙拉过李巧妹:“你家大年呢?”
李巧妹的丈夫杨大年是村里的厨师,大队里谁家有婚丧嫁娶,都会请他去做饭。杨福根之前嘱咐过李巧妹,让她丈夫来做饭。
李巧妹尴尬地笑道:“大年去他姑家了。”
杨福根一听,暗叫不好,问道:“这是谁做的?”
“我做的。”
这……这可如何是好?杨福根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神,领导们都在呢!他说:“不是跟你说去我家杀只鸡吗?”
“嫂子说要留着下蛋,给孩子们吃,不许抓走。”李巧妹小声说道。
“这个婆娘!”杨福根气得直冒火,现在去杀鸡也来不及了,自家婆娘总是拖他后腿。
“这是炒洋芋饼饼吗?”一个声音响起,是那个一同前来的年轻人。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