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的震动……”她仔细回忆了一下,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感觉,太短暂太细微了,就好像有蚊子从皮肤轻掠而过,品不出太细的东西来 ,于是转头看卢当山。
她说得粗略,卢当山一时也摸不着头脑:“细微的震动?”
又只能分析举例:“这可能性就很多了,比如机器本身运转的震动,还有内部化学反应可能的动静也有很多。”他顿了顿,语气再客气了几分,“不知道林工你上学的时候化学课程有多少?像是比较常见的石灰石和稀盐酸,或者小苏打和醋,都会有大量气泡冒出,也会产生液体‘咕嘟咕嘟’翻滚的震动……像是酸碱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动静都还是很明显的。”
林巧枝念书的时候,学的是60 年代人教版《初级中学课本·化学》,化学成绩也是顶好的,自然也知道这些反应。
更别说乙烯生产流程里那么多复杂的反应了,有些动静大一点,以至于外壳都能感受到,好像也都挺正常。
从手感上,她觉得不像机械本身的震动,又和卢当山说的这个化学反应的动静对上了。
再听卢当山细致地说,这会儿设备里面可能正在发生的一些反应,林巧枝点点头,没再细究:“那可能就是里面化学反应的动静。”
她们继续进行测温工作。
最后完成了一张表格,纵列是数据,横列是表头【时间(min) 黏度(cSt) 温度(℃)】
把这份数据一扫,林巧枝就更确信了:“之前的检修报告中,认为急冷油黏度波动大,是因为操作控制失当,比如温度调节滞后、杂质混入,而非系统设计问题……但是就目前这份数据来看,从数学角度分析,黏度波动和温度变化没有强线性关联。”
说着,林巧枝把这份表格递给卢当山。
黄彩霞已经很了解林巧枝的习惯了,她说话的间隙,就已经画好了横坐标和纵坐标,手工作图,也递给林巧枝。
林巧枝接过看了一眼,点头夸了一句,也将之递给卢当山。
卢当山没有做声,他来之前还以为会和林巧枝有一番争辩,技术总是越辩越明的,不是他说服林巧枝,就是林巧枝说服他,他们再统一战线,商量策略,一致对外。
只是,没想到林巧枝会推进得这么快。
他只是皱着眉头看。
说实在的,他的数学敏感性和天赋,是远没有化学高的,在几百个数据里,甚至是资料中记载的故障前72小时上千的数据中,肯定是一眼看不出问题来的。
因为温度和急冷油黏度,本身就是有指数关系的,通常用阿伦尼乌斯方程来描述。
急冷油是石油裂解产物,对温度的敏感性比水更高。
升温黏度降低,降温黏度变高。
这种负相关,可以简单类比成蜂蜜,低温凝固,高温变稀。
卢当山对急冷油黏温计算的数学公式,记忆也不是那么清楚了。因为日常使用得少,工作中只需要记住指标范围、还有负相关这个规律就足够用了。
所以这会儿看眼前的这份数据,还有黄彩霞根据表格画的图纸,确实颇有些脑子黏糊的感觉,倒也不能说是一头雾水,毕竟还是看得出来这和记忆中的曲线不太重合,但是也真的是有些茫无头绪了。
于是,林巧枝说波动不存在强相关,他感觉好像有点道理,但是又不知道关键在哪里。
有种曾经上数学课,走神片刻后再看黑板的茫然感。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