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这声音也不算明显吧,毕竟这个驱动电机,要带动这么一座大家伙呢。”
“是啊,这电机负荷重,声音明显点挺正常的,而且我觉得还好。”
中国人对这个耐受程度太高了,早已经习惯了机器声响大。
因为几十年来,从边区造起,用的就是老旧设备,落后设备,还往死里用,不趴窝就很对得起人了,谁还管它声音大不大?
有时候它声音忽然小了,都还要提心吊胆,担心这个老伙计是不是要罢工了!
林巧枝仍旧摇摇头:“这不正常。”
她用铅笔在测试记录勾画,得出的答案却是越发肯定了。
去掉已经排除的。
去掉测试过的模块。
去掉测试记录里所有不能长期、稳定使得电机状态改变的模块。
最后,林巧枝把怀疑的目光,停留在门炉。
林巧枝这时候把笔记本合了起来,道:“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第73章 手持指挥棒的人
林巧枝的这一句话, 就让周围所有人都激动起来。
问题出在哪里?
林巧枝也不啰嗦,直接道:“我倾向于炉门的配重出现了问题,导致电机长期在额定功率边缘运行。”
“炉门配重?说的是技术维护手册里, 要定时清理炉门积渣、氧化皮附着的问题?”齐诚不解地挠头,试着理解。
在场许多技术工人也都面面相觑。
“这个方向也可以注意下。”林巧枝道, “尤其是这两次电机烧毁之前, 炉门的清理维护工作日志。我推测,大概率是在维护周期的末尾,导致炉门有积累积渣等问题,加重了电机负荷。”
“我们原先的思路,寻找方向都是动件, 偶发、触发性故障。配重失衡,这就是完全不同的观点了。”周民权皱了一下眉头,又松开。
如果从前的突破方向和思考方向确实是错的,就能解释为什么他们一批批人来都发现不了端倪了。
那这个问题被解决的概率一下就提高了。
林巧枝点头:“我们原来的想法, 是基于电机两次都在正常工作,一切操作规范的良好情况下, 突然烧坏。考虑偶发性、触发性故障, 思路肯定是没大问题的。”
“但是,我们所有的自查自修自检报告,都没有问题。更换一下思路,是不是咱们一叶障目了,炉门这种时刻参与加热炉运转的设备才是细雨无声。”
大家听着林巧枝的话,不觉点头,感觉这个思路, 情绪振奋了起来。
炉门确实是他们此前排查的重点,尤其是按照《炉门操作规范》, 组织上派来调查的人,都把他们的炉门操作工人培训流程检查了好多遍,还提问抽查,就是为了排除人为导致烧电机的可能。
比如坚决杜绝在门炉开关过程中,半途反向操作,反向开合,这些规范,他们的操作工人都是刻进骨子里的!
但如果炉门里藏着问题呢?
谁能想得到!!
谁能想到这个开开合合几万次,都一切正常的炉门竟然本身是有问题的?
“炉门的维护日志都拿过来了。”一名年轻工人气喘吁吁的抱着一大摞黄封皮的维护日志跑过来。
“找找。”
“我们加工任务重,我记得好像是半个月清理一回?”
“有时候生产计划赶得急,二十多天一个月不停工也是有的。”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