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早就知道,林巧枝是个十七岁的年轻人。
但知道是一回事,没见到本人之前,不是没有那种真切感吗?从她推动落地的20吨大型模具来看,标准非常高,每一步制作工艺都极其严格,还有缜密大胆的分体研制方案,真的很难把这一切都和十七岁的年轻小姑娘联系到一起。
十七岁的小姑娘啊!
他们不免回忆了一下,自己十七岁的时候在干什么?嗯……做人还是不能攀比。
第49章 她打破行业默认惯例
翌日。
林巧枝从侧门走进交流会现场, 这间红旗厂自用的礼堂已经显得有些拥挤了。
来自各地的机械制造同行,各个厂带队的领导,还有红旗厂的主持人员, 甚至还有些红旗厂本厂自己的高工带学生来凑热闹,以至于将本还算宽敞礼堂挤得有点像公交车了。
主席台上, 事先准备好的话筒, 从电影院借来的电影放映设备,正有人在调试。
以免等会儿使用的时候出错。
而台下。
人头攒动,这并不是因为林巧枝名气大地位高,或是别的,而是大型模具分体研制方案, 确实受众非常广。
除了第一重型机器厂、汽车厂这种显而易见对大型模具技术需求迫切的。
像是钢铁行业,他们的高炉、轧机等设备都需要使用大型铸件模具。
又或是三线建设的军工单位,他们常常面临着高强度的技术封锁,比红旗厂这种民用机械突破起来, 更是难上加难。
即使是江南造船厂,也不完全是为了万吨水压机而来, 在船舶制造业, 分体技术对船体组装的灵活性和精度,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吨重模具首次分体研制的突破,放在任何一个制造厂,都是不能忽视的存在。
“只有10吨的天车,就敢想20吨的模具,还是年轻人胆子大,有闯劲。”早早来到前排落座的王国伟往椅子后靠了靠, 作为第一重型机器厂这么强势的单位,在今天这个场子里, 他们也算是相当有资历有战绩的。
“要不怎么说年轻气盛呢?”旁边几个单位带队领导都笑了。
也有昨天被温东鸣“客气”到的人,此刻面皮跳动地笑笑:“温东鸣那家伙得意的样子,弄不好,她就是红旗厂未来的接班人。”
“这还年轻吧?”
“那可不一定,你瞧温东鸣那嘴脸,指不定哪天他这宝贝疙瘩苗就被直接连根挖走,叫他嘚瑟!”
这话一出,周围几人都笑出了声:
“我看是你眼馋,想捞到自家碗里吧。”
“我看过她做的那个20吨模具成品,细节和设计真的牛,这年轻人不简单的。”
时间很快到了八点半。
林巧枝平心静气地往主席台上走,一边在桌上摆开她准备的分享稿,一边试了试话筒。
看着这满交流会会场的人,她心里倏然有种非常不同的感觉。
这里就座的男女比例大得惊人。
但她闯进来了。
门口。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