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6(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委屈啊。

共鸣越多,委屈越多。

明明他们也有这个问题,怎么没人心疼一下他们的拖拉机?

林巧枝听她讲:“听起来,你做了些功课。”要不可说不出刚刚的话。

“当然啦!我就是因为?*? ‘百问百答’学得好,才争取到来江城的这个机会的。”杨玲很高兴,继续说,“我这两天还整理资料,知道河南夏季高温,散热系统负担重,还有他们当地柴油质量不太稳定,容易堵油嘴……”

林巧枝听着,也有了个大致的印象。

吃过饭,“走吧,去宣传科。”

杨玲热情地起身带路:“咱们写稿还是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我给林工你在办公楼布置了一间小会议室,你看看合不合心意。”

林巧枝倒是没有必须安静才能写出东西的毛病。

她从小在吵闹的环境中习惯了。

走廊上的炒菜声,邻居交谈声,学校操作教室、车间的操作声,宿舍里室友的聊天声……

不过杨玲有这心,她当然还是说:“谢谢你了。”

到了会议室。

林巧枝翻看了一下整理好的问题,先把自己有把握的挑出来。

很快就写完了几张。

看着手里几张稿纸,如此轻易就拿到,杨玲这个年轻的编辑还有点不敢相信,因为按照行内所有老前辈的说法:“心软好说话的编辑是活不下去的,因为所有的作者都会找遍理由拖稿,你都想不到他们拖稿的理由能有多丰富,多离谱。”

她之前还准备了一大堆说辞呢,比如:“我们出版社虽然在出书这事上还算在行,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全河南使用拖拉机的生产大队,都还在等您写的新书呢。”

又比如用柴主编教她的办法,把自己说得可怜一点,如果完不成催稿的任务,回去会多么多么惨。

腹稿她都打了好几版本了。

结果一句都没机会说,就这么轻松的拿到了好几个问题的稿件。

林巧枝又分出一些:“这些我只有初步想法,还要和谢工他们讨论确定才能写。”

杨玲忙欣喜道:“那我去帮忙叫谢工!”

谢胜利很快和另外三个维修工人一起过来。

看到林巧枝在写稿子。

他脸都乐成一朵花了,热情道:“林工,怎么不多休息几天?那20吨的模具我可见了,幸好赶回来了,要不这辈子都得后悔。”

他们红旗厂造的大家伙啊!

“这不是在休息吗?”林巧枝笑着指着这桌上瓜子,米泡儿,红苕干,还有茶水,“有吃有喝,咱再唠唠嗑。”

谢胜利几人都哈哈笑了:“你还别说,这还真挺舒服的。”

以他们几个老师傅的水平,聊一聊已经会修的拖拉机,不就跟唠嗑一样轻松?

林巧枝和他们聊起了河南的情况。

确实是会有一些当地特色的、集体性比较强的问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同样的,一方水土养一方拖拉机。

谢胜利给自己倒了一杯茶:“这次带着出版社提供的资料去的,倒是比咱们自己漫无目的去调查更有针对性,效果也好。我们几个也讨论了一下,最明显的共性问题是这几个……”

河南农田作业时间长、负荷重,尤其是秋收春耕时因耕种特性需频繁启停和换挡,离合器摩擦片容易因过热而磨损。

河南雨季潮湿,柴油储存不当容易混入水分,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