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青柳村就是在你们这个供销社买到的,他说他买的时候还有好几本呢!”
“书今天调来了吗?”
“下一批什么时候能到?”
……
柴主编自掏腰包请人在报纸上打的“小广告”,显然效果还是不错的,带动了第一批生产大队购买。
当然,这个小广告,当然不能是大大咧咧的广告。
做了这么多年的出版工作,柴方凛还是认识不少写得好的作者的。
他找了个笔头厉害的,自掏腰包给稿费,请老朋友私下写了一个跌宕起伏,抓人眼球的“拯救俺们村拖拉机”的故事。
取材于有村子派小孩子到他们出版社门口蹲守的实事,稍稍用了点春秋笔法。
写法很符合当下各个报社去农村征稿,征到的“农民风采风貌”故事。
只不过,写得那叫一个爽快。
带入村子视角的人,在一波三折的情绪里起起伏伏,最后靠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解决了拖拉机的老毛病!
看完第一个想法就是:“不会真的有这本书吧?”
没忍住,跑去供销社一问:还真有!
*
最先反馈回出版社的,是各地报社的消息——反响不错。
社员们不禁松了一口气,还有人笑着给柴主编竖大拇指,夸道:“这都能被您想到!”
原本这事,可是让他们出版社焦头烂额的。
当初他们在思想手册后印了一问一答试了下水,反响是很好,没想到好出意外了。
也不知道怎么传的,人家就是笃定出版社有一本书,但只愿意给他们看一点点。
据说是因为有村民拿着思想手册问:“出版社是干什么的?”然后不知道哪个知青说了句,“出版社就是印书的。”
就因为这,所有人都觉得他们肯定藏着一本书。
怎么说都不信,就是坚信“我大姑说”“我二爷爷说”“隔壁村的老赵说”“我们村都说”
信身边的谁都可以,就是不信他们出版社!
真是头都大了。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舍不得壮劳力,有些村子就派些半大小孩来他们出版社蹲守。
非要他们去看看书,看看有没有什么“土办法”也可以把他们拖拉机身上的毛病给治好!
“这事我们遇上都头疼,说也说不通,又拿他们没办法,”那会儿谁不恼火,谁不嫌烦,偏柴主编回来耐心给解决好,还能翻过来促销量,“要不您是主编呢!”
他们都知道这本书不会缺销量,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但怎么打开市场呢?
这不就打开了!
各个报社同行给了第一波反馈之后,出版社高兴又不敢太高兴,只能按捺着忐忑又期待的心,继续等待市场的反馈。
首先,就是邮递员送来的一包包信件!
出版社停滞已久的业务,到如今,再一次被天南海北的读者给激活了!
柴主编一边指挥着人去门口迎一迎邮递员,一边满面红光地对社员们说:“我们得紧紧抓住这个机会,扎根群众!”
“对,一定得做好这个工作。”有编辑兴奋应道,不愧他们绞尽脑汁在书里藏的心思,引导读者们积极给他们出版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