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1(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稻花他们每年还能坐火车回家一趟,虽然时间长,路上还折腾,要倒好几趟车。

那对杨雪来说,这路程也好太多了。

他出来求学开始,就没回过家,只跟家里写过信。

写信沟通也不容易,他们村里小学毕业的人都不多,他写的信,邮递员会帮忙念,可是他父母想给他写信,是不可能的。

这么多年,他父母只给他写过两封信,一封是村里上小学的孩子写的,上面很多拼音,还有错别字。

第二封是他们花钱请镇上的老师写的,要跟着孩子们走很远的山路去镇上的学校。

信里只是让他别担心家里,安心在北平工作,他寄回来的钱他们取出来了,他在北平也不容易,准备什么时候结婚……

他的父母不想让他回滇省,北平比滇省好太多,也有更多的机会,觉得他在北平才能当上大官。

杨雪准备等到稻花老师的新小说印刷成书,他就买一本,等看完,把里面关于滇省的部分圈起来,再寄回家,让他爸妈看看。

让他们看看,大家都记得他们呢,全国人民都知道他们啊,他们没有被遗忘。

至于说稻花老师写的他们省的部分好不好,杨雪根本不担心,一定是好的!

他不是稻花老师的脑残粉,其实,他很少看稻花老师的小说。

一部分原因是贫穷,买不起,只看图书馆里的名著,另一部分是,他觉得,稻花老师的小说距离他还太遥远。

不管是改革,还是房子,或者是阿美莉卡,对年轻的他来说都太遥远,他要做的,就是做好眼下的每一件事,才能不辜负自己拼命的学习。

《风雨飘摇中》不同,他第一次这么强烈的想看看这部小说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他的家乡,在别人的眼中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千呼万唤中,1982年12月,人民文学刊登了李稻花的《风雨飘摇中》。

没有大张旗鼓,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理所当然。

拿到最新一期人民文学的读者,在翻看目录的时候,惊喜的发现,稻花老师居然在里面,那还等什么,第一篇当然要看稻花老师的小说。

也有人想要把李稻花的小说放在最后,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品读,这可是诺奖提名作家的小说啊,必然是优秀的,值得学习的。

李稻花之前的小说,大多都是爽文,哪怕是悲剧结局,也是爽文开头。

这部小说不一样,从刚开始,就充斥着压抑,哪怕李稻花在文中,对周围环境的描述,总是用热烈、明亮、艳丽这类的字眼。

可这样明亮的环境,更加衬托的主人公杨闯生活的黑暗,包括他内心的逐渐黑暗和扭曲。

而小说中,对滇省的描述,却是层层叠叠的树木,数不尽的蚊虫,和赤诚昂扬的同胞。

边陲小镇中,一边劳作,一边唱山歌的普通人,每天风雨无阻在边境线上巡逻的解放军……

因为信息闭塞,很多人并不知道滇省的情况,或者说,现在的人,更多的生活在一种,身边即世界的思想中。

最大的信息来源就是报纸,报纸上报道哪里打仗,从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那就是确定的时间。

报纸上也很少会报道普通人的生活。

? 如?您?访?问?的?网?阯?F?a?b?u?Y?e?不?是?????ü???è?n?2?〇???????﹒???????则?为?山?寨?佔?点

为什么通俗文学,或者说是乡土文学曾经是占据市场很多年,正是因为,这是普通人身边的生活。

或许不是一模一样,可总能从里面某个角色,看到一些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从而感同身受。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