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崩离析。
房玄龄作为李世民最亲近的谋士,一直与李世民并肩作战,为其出谋划策。
自然明白李世民此刻心中所想:
“陛下说的对,从当下的局面来看,这似乎已经是一个无解的局,此刻撤退,大唐分崩离析。如果不撤,则长安危在旦夕。”
W?a?n?g?阯?F?a?b?u?页??????ǔ?ω???n?Ⅱ????2?5????????
房玄龄的话精准的揭开了当下大唐的危局,太极殿里的文武重臣一时间都沉默了。
显然,新生的大唐王朝,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坚守长安!”
最终李世民沉思良久,语气坚定的做了决定。
“侧妃!秦王......不,皇上派尉迟将军去打突厥人先锋了!”
“侧妃!尉迟将军打胜仗了!”
“侧妃!皇上......”
接下来的十几天里,雪梦萧不断地收到沁玉带来的各种前朝消息。
李世民做出了和撤退完全相反的决定,采取防守反击策略,让麾下头号猛将尉迟敬德率领长安城内最精锐的军队,主动出击,和突厥大军的先锋在泾阳大战,击溃了突厥的先锋部队,生擒了突厥将军阿史德乌没啜,沉重打击了突厥军队的士气。
而泾阳一战的胜利,让原本信心十足的颉利可汗不禁开始怀疑,长安或许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空虚。毕竟,如果长安真的兵力空虚的话,李世民怎么可能敢派兵主动出击?
而正是颉利可汗的这种误判,为李世民之后实施空城计奠定了基础。八月二十七,颉利可汗率领二十万突厥大军抵达渭水河畔,兵临长安城下。但是因为之前先锋失利,颉利可汗也摸不准此时长安城到底有多少守军,所以抵达长安城下的突厥大军并没有立刻攻城。
而恰恰正是颉利的这一丝迟疑,给了李世民一个天赐良机。八月二十八日清晨,年轻的大唐皇帝李世民仅仅率领六名文官,便骑马来到渭水河畔与突厥大军隔河对峙,怒斥颉利可汗背信弃义,违背了双方之前的盟约。
李世民的表现让颉利可汗越发的断定,长安城绝对兵力充足。否则,李世民绝对不敢如此行事。正是在这种心态下,颉利可汗再也不敢进攻长安,只能沿河与李世民谈判,八月三十,李世民和颉利可汗在渭水便桥上会盟,签订了渭水之盟。
“哈哈,就是这样,侧妃,那突厥的二十万大军,被咱们英明的皇上一出空城计,成功吓退。后来那颉利可汗也察觉到不对,想要通过进贡打探长安城虚实,却被皇上拒绝了。皇上还要求颉利可汗归还突厥之前掳走的咱们大唐的百姓。”
“而且在颉利可汗犹豫的这十几天里,咱们大唐各地的援军也都纷纷赶到了。如今那颉利可汗就算明白上当也没法子啦。如今咱们长安城,已经兵精粮足,再也无惧突厥人的进攻啦!”
显然,这段时间,李世民用自己过人的智慧和勇气,保护了长安百姓,带领大唐转危为安,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让他本人在长安人心中的威望,达到了一个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就连原本对于他发动玄武门之变,一直心中颇有微词的侍女沁玉,此刻说起李世民,都是一脸的崇拜和自豪。
“哦,既然你这么喜欢他,不如送你去太极殿做侍女吧?”
看她眉飞色舞的样子,雪梦萧一边练字,一边开玩笑道。
“侧妃~”
沁玉脸皮儿薄,被雪梦萧打趣,顿时小脸通红。
一脸扭捏的跑开了。
但很快。
外面传来沁玉惊慌失措的声音:
“啊!陛下!奴婢一时跑的太急,冲撞了陛下,求陛下恕罪!”
“无妨,你退下吧!”
李世民的声音从外间传来。
沁玉很快便退下了,屋里瞬间安静了下来。
李世民一身绯袍,头戴垂缨冠,英姿勃发。
他没有说话,安静的靠在门框上,注视着雪梦萧临窗的背影,想起了自己还是秦王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他,也常常这样怀中抱着剑,从远处默默的注视着她的背影。
对于雪梦萧,这个他一直心悦的女人,因为两人之间横亘着死去的大哥建成,他的内心便很矛盾,既想见到她,又不想从那双眼中看到对自己的仇恨。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