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怎么办?”

“放心吧,大姐有法子让《小报》收我的小说的,不过还需要你帮忙。”

“帮什么忙?”

“你往后出去卖报的时候,帮我留意打听打听《小报》和《李氏小报》的大管事或者东主,都一般哪天在报房,只要让我能有机会见上一面,我保证可以把我写的小说卖出去。” W?a?n?g?阯?f?a?布?页?ī??????w???n?②??????5????????

杨蔓娘说这话,倒不是胡吹大气。

现代人说起大宋朝,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弱宋”,想到后期南宋的金兵南下,想起岳飞秦桧。

但是,北宋的民间经济实力,却也是不可忽视的强盛。

陈寅恪先生就曾说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实力几乎是引领世界的水平,甚至是中国历史的最高峰,城市化水准达非常高,甚至到了百分之二十二。

在这方面,同一时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相比。

也是因为这空前鼎盛的经济状态,才造就了各种小报的产生。

还有雕版印刷技术经过了唐朝的发展,到如今更是飞速改进至成熟。

大宋朝廷是十分重视教育的,除了国子监和六大书院以外,还有不少的民间书院和私塾。

而涉及到教育,必定需要大量的教材,自然需要大量的印刷。

所以,朝廷方面一直以来都是鼓励民间私自印刷四书五经一类的教科书。而且,刻书售卖是可以获利的,这大大的刺激了商人印刷的积极性,印刷工匠的水平也渐渐成熟,也正因此,雕版印刷成本不高,民众也能因此获利。

所以,书籍的成本自然很低,加上市井民众的积极性高,没有什么政治压力,朝廷也支持,所以大宋的文化创作环境非常轻松自由,各阶级知识分子各说其词,市井民众也时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也就造就了独属于宋代人的市井文化,这也为各类小报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受众群体。

汴京城的酒肆茶楼,经常能看见卖报的小经纪,就比如杨蔓娘所在的矾楼,也经常有客人打发闲汉帮自己去买市井小报。

而有需求自然就有供应。

汴京城本地人,加上驻军和流动人口,将近两百万。

除了朝廷的邸报以外,各类的小报也有十六七家。

《小报》,《李氏小报》,《新闻》,《向家小报》,《朱雀门小报》等等。

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

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小报相比于邸报,内容并不严谨。

很多都是小道消息,要不就是胡编乱造。

其中最为严重的一起胡编乱造就是,徽宗大观四年九月,小报曾刊载过一篇以官家的语气斥责蔡京的伪诏,说是官家要罢免宰相蔡京,很多市井百姓都相信了。后来这事儿传的沸沸扬扬,传到了宫里,徽宗还亲自出面辟谣澄清。

可想而知,这些各类小报的大胆,以及其在汴京的热度和关注度了。

不过。

这些小报内容虽然新奇,但对于杨蔓娘这个被天量信息轰炸过的现代人来说,还是不够看的。

毕竟,现代也经历过纸媒时代,电视时代,互联网时代,还有后来各种各样铺天盖地的手机短视频。

所以。

她很清楚真正的报纸是什么样子的,也知道能让报纸真正赚钱的法子。

也想好了用什么法子当敲门砖,来说服《小报》的东家刊登自己的连载小说。

那就是,打广告!

“打广告?就是在报纸上宣传店子?”

老二杨士林的脑子很活络,很快便想明白了其中的关窍。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